[发明专利]乙烯循环回收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1120622.X | 申请日: | 2020-10-19 |
公开(公告)号: | CN112374957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2-27 |
发明(设计)人: | 刘铭;邓自文;叶勇;于德志;蒋晓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化集团重庆川维化工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7C7/00 | 分类号: | C07C7/00;C07C11/04;B01D53/00;C07C67/04;C07C69/15;C08F218/08;C08F210/02 |
代理公司: | 重庆强大凯创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0217 | 代理人: | 岳兵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乙烯 循环 回收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化工原料循环利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乙烯循环回收方法。在本方案中,待纯化气体通过热交换过程降温,再经气液分离获得液态乙烯;所述液态乙烯经降温处理之后形成冷剂Ⅰ,所述冷剂Ⅰ为所述热交换过程中的冷源;所述待纯化气体中含有乙烯。本方案解决了从工业尾气中回收的乙烯纯度低和杂质含量高的技术问题。采用本方案既可以冷凝分离纯化乙烯还可以将冷凝之后的乙烯处理成下游工艺可用的状态,一举两得。本方案可以应用于从工业尾气中回收和纯化乙烯的工业化生产活动中。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化工原料循环利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乙烯循环回收方法。
背景技术
乙烯是重要的基本化工原料之一,它是生产醋酸乙烯、醋酸乙烯-乙烯共聚物、聚醋酸乙烯、醋酸乙烯-氯乙烯共聚物等产品的原料,具有非常广泛的用途。乙烯在上述产品的合成过程中,其单程转化率不高,并且乙烯价格昂贵,需要将其回收并在工艺中再使用。
中国专利CN102527215A(一种自尾气中回收乙烯气的方法及其水碱洗塔)公开了一种回收和纯化工业尾气中的乙烯的方法,该方法使用水洗和碱洗的手段除去各类水溶性和酸性杂质。该法虽然能够除去一定量的杂质,但是,通过该法最终获得的乙烯的纯度在90%以下,仍然不能满足下游工艺需求。所以,亟需开发一种从工业尾气中回收和纯化乙烯的方法,以回收获得纯度高、杂质含量低的乙烯原料。
发明内容
本发明意在提供乙烯循环回收方法,以解决从工业尾气中回收的乙烯纯度低和杂质含量高的技术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乙烯循环回收方法,待纯化气体通过热交换过程降温,再经气液分离获得液态乙烯;所述液态乙烯经降温处理之后形成冷剂Ⅰ,所述冷剂Ⅰ为所述热交换过程中的冷源;所述待纯化气体中含有乙烯。
本方案的原理及优点是:本方案利用不同物质的液化点不同,通过低温冷凝的方法将待纯化气体(各类含有待回收利用的乙烯的工业尾气)中的乙烯液化,从而将液态乙烯从待纯化气体中分离纯化。现有技术中,通过热交换的方法使物料降温至-100℃以下,通常使用到的冷源(又称冷却介质、冷剂等)为液氮,在乙烯回收的工艺过程中,液氮需要额外购买,并且还需考虑在完成热交换之后液氮的处置路线。本方案通过巧妙的设计,使得回收的对象(乙烯)既是被冷凝降温的对象,又是作为冷源的物质。通过冷凝降温的过程实现目的物质乙烯的纯化,通过纯化后的物质作为冷源(液态乙烯需经过进一步的降温处理才能作为冷源),使回收的对象乙烯的降温液化并与不凝气体等(液化的临界温度比乙烯更低的物质)分离。且冷源同时通过热交换升温气化,可直接进入下一步工艺过程。因为乙烯在工业合成的过程中需要以气态的形式充入反应设备中,冷凝的液态乙烯由于温度和状态的原因并不能直接进入下一步工艺过程。在本方案中,既可以冷凝分离纯化乙烯还可以将冷凝之后的乙烯处理成下游工艺可用的状态,一举两得。
本方案的循环操作既节约了购买冷源的费用(例如,额外购买氮气作为冷源),又节约了额外设置加热装置使乙烯气化的费用。最重要的是,本方案可以将工业尾气中的乙烯充分回收利用,实现了节能减排,以及对资源的效合理地利用。
进一步,所述热交换过程包括依次进行的用于使高临界温度杂质液化的初步热交换和用于使乙烯液化的深冷热交换:在深冷热交换中,使用的冷源为冷剂Ⅰ,冷剂Ⅰ经深冷热交换升温成为冷剂Ⅱ;在初步热交换中,使用的冷源为冷剂Ⅱ,冷剂Ⅱ经初步热交换成为气态乙烯Ⅰ。
在初步热交换中,液化的临界温度(沸点)高于乙烯的物质被降温至他们的临界温度以下,这样就能够通过气液分离的操作,使得液化的杂质和含有乙烯的气体分离开来。高临界温度杂质在本方案中是指该物质在一定压强下发生液化的最高温度大于乙烯的发生液化的最高温度。临界温度是指物质在一定压强下发生液化的最高温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化集团重庆川维化工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化集团重庆川维化工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120622.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热轧带肋钢筋的生产方法
- 下一篇:一种汽车配件包装纸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