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氨基气氛辊棒炉生产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011106705.3 | 申请日: | 2020-10-16 |
公开(公告)号: | CN112410523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2-26 |
发明(设计)人: | 唐国良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良川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21D1/74 | 分类号: | C21D1/74;C21D9/00;F23G5/08;F23G7/06 |
代理公司: | 扬州云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2389 | 代理人: | 罗雄燕 |
地址: | 225000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氨基 气氛 辊棒炉 生产 系统 | ||
本发明涉及一种氨基气氛辊棒炉生产系统,依次包括装料台、加热炉、氨基气氛炉、冷却室、出料台和废气处理装置;所述装料台、加热炉、氨基气氛炉、冷却室、出料台和废气处理装置通过外部的输料装置依次连接,从而实现工件在各个装置上的导入和导出;废气处理装置包括壳体、进气管道和排气管道;所述进气管道和排气管道分别设置在壳体上,且与壳体的内腔相连通,所述进气管道和排气管道上均设有阀门,所述壳体内设有加热装置,所述排气管道上设有活性炭过滤网。本发明提供的氨基气氛辊棒炉生产系统,对废气进行有效处理,且操作简单快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工件热处理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氨基气氛辊棒炉生产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热处理行业涉及到氨基气氛的设备或生产线全部是箱式或推杆式设备或生产线,而这类设备或生产线实现不了针对诸如公路灯杆、通讯塔杆等大型、超大型物件的热处理,进而造成某些领域的热处理难以实现大批量、规模化生产,只得另择其他热处理工艺来实现。另外,常规辊棒炉对于氨基气氛的密封处理、废气处理等没有有效的解决方法,氨基气氛的泄露严重影响工作人员的身心健康,废气处理的不彻底直接造成大气的污染,所以常规辊棒炉生产线不适于应用氨基气氛。
公告号为CN208234948U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氨基气氛辊棒炉生产系统,包括依次首尾相接设置的装料台、加热炉、氨基气氛炉、冷却室、以及出料台,装料台与加热炉之间设置有前换气室,冷却室与出料台之间设置有后换气室,其中:前换气室、加热炉、氨基气氛炉、冷却室、以及后换气室中的一者或多者连通废气处理装置。其氨基气氛辊棒炉生产系统,密封效果好,可实现氨基或非氨基气氛的使用,且可实现热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有毒气体的有效处理;另外,在工件的进出过程中,可有效避免热处理过程中有毒气体外溢生产车间。但是,上述装置处理有毒气体的过程繁复,不易操作。
针对上述问题,期望提供氨基气氛辊棒炉生产系统。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氨基气氛辊棒炉生产系统,对废气进行有效处理,且操作简单快捷。
为达到上述发明的目的,氨基气氛辊棒炉生产系统,依次包括装料台、加热炉、氨基气氛炉、冷却室、出料台和废气处理装置;所述装料台、加热炉、氨基气氛炉、冷却室、出料台和废气处理装置通过外部的输料装置依次连接,从而实现工件在各个装置上的导入和导出;
所述废气处理装置包括壳体、进气管道和排气管道;所述进气管道和排气管道分别设置在壳体上,且与壳体的内腔相连通,所述进气管道和排气管道上均设有阀门,所述壳体内设有加热装置,所述排气管道上设有活性炭过滤网。
优选地,所述壳体中的的内腔上设有一层保温层,所述保温层贴合于壳体的内壁上,所述保温层用于壳体的内腔的保温。
优选地,所述废气处理装置还包括点火装置和火焰检测装置,所述点火装置和火焰检测装置均设置在排气管道上的进气口处。
优选地,所述进气管道上靠近进气管道的末端设有阻火器,所述阻火器由阻火芯和外壳所组成。
优选地,所述废气处理处理装置上设有用于检测壳体内的内腔温度的温控系统。
优选地,所述进气管道的末端由壳体的一侧中间部位连通到壳体的内腔,所述排气管道设置在壳体的顶部,且与壳体的内腔相连通。
优选地,所述废气处理装置上的排气管道末端的上方设有集气罩,所述集气罩上设有气体泄漏报警装置,所述集气罩的下方呈现喇叭状设置在排气管道的末端。
本发明的氨基气氛辊棒炉生产系统,跟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1)废气处理装置中设置有加热装置,能够对壳体的内腔内的有毒气体进行加热,且控制炉膛温度在有毒气体着火点附近,使得有毒气体在排气管道末端遇空气能够自主燃烧,高温度的有毒气体燃烧更加充分,从而保证了废气处理装置的废气处理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良川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未经江苏良川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106705.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