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变径圆弧螺旋线Radon变换的高速机动目标检测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1089804.5 | 申请日: | 2020-10-13 |
公开(公告)号: | CN112213705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1-12 |
发明(设计)人: | 吴巍;涂国勇;禄晓飞;王培人;薛冰;朱时银;赵慧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工程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S7/41 | 分类号: | G01S7/41 |
代理公司: | 烟台上禾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7234 | 代理人: | 丁宝君 |
地址: | 430033 湖北***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圆弧 螺旋线 radon 变换 高速 机动 目标 检测 方法 | ||
本发明隶属于雷达目标检测跟踪研究领域,适用于解决高速低可观测机动目标帧间非相参积累检测问题。针对高超声速目标微弱、机动、高速等特点给雷达检测带来的挑战,提供了一种变径圆弧螺旋线Radon变换的高速机动目标检测,通过变径圆弧螺旋线对目标机动轨迹建模,通过变径圆弧螺旋线Radon来匹配搜索目标的机动轨迹,实现目标轨迹上能量的非相参积累与检测。该方法用变径圆弧螺旋线对目标机动轨迹建模,克服了传统Hough变换要求目标轨迹为直线的限制,克服了现有椭圆Hough变换、双曲线Hough变换需要在整个量测空间搜索椭圆的问题,减低了搜索参数的个数,便于工程实现。
技术领域
本发明隶属于雷达目标检测跟踪研究领域,适用于解决低可观测的高速机动目标帧间非相参积累检测问题。
背景技术
高超声速飞行器是一种新型的武器,其具有速度快、机动性强、隐身性高等特点,给雷达探测跟踪带来巨大挑战。
对这类目标,信号长时间积累是一种有效方法,积累分为相参积累和非相参积累,考虑到相参积累受到波束驻留时间、实时性要求等影响,往往难以满足检测需求。因此,在相参积累的基础上再进行扫描帧之间非相参积累是一种解决思路,典型的代表是TBD技术。TBD 技术是一种利用雷达多帧之间的轨迹能量非相参积累的方法,适用于微弱目标检测,Hough 变换方法是其典型代表,但是Hough变换要求目标轨迹为直线,如果不为直线,则积累效率会下降,因此,难以满足高超声速目标高速、机动、微弱的特点。
针对这一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变径圆弧螺旋线Radon变换的高速机动目标检测方法,该方法将目标的一段机动轨迹用一个变径圆弧螺旋线来建模,不同的机动轨迹为不同参数的变径圆弧螺旋线,通过搜索不同螺旋线的参数,找到与目标轨迹相匹配的螺旋线,然后进行能量积累,目标所在的螺旋线参数空间会出现一个能量峰值,通过门限检测,获取这个峰值,进一步通过这个峰值回书找出取得该能量峰值的量测点迹。从而实现了能量的检测。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新颖的变径圆弧螺旋线Radon变换的高速机动目标检测方法,传统的 Hough变换可以看作是圆弧半径足够大时的特例。同时该方法考虑了三坐标雷达的距离、方位、俯仰三维量测,通过合适的参数设置,同样适用于距离、方位的二维量测的雷达。在进行轨迹搜索时,将目标的运动轨迹用二次多项式建模,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需要对距离、方位、俯仰维度上分别选取不同的多项式来进行建模。
发明内容
针对高速机动目标雷达扫描帧间非相参积累检测问题,提供了一种变径圆弧螺旋线 Radon变换的高速机动目标检测,通过变径圆弧螺旋线对目标机动轨迹建模,通过变径圆弧螺旋线Radon来匹配搜索目标的机动轨迹,实现目标轨迹上能量的非相参积累与检测。本发明解决所述技术问题,采用技术方案步骤如下:
1.变径圆弧螺旋线Radon变换的高速机动目标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技术措施:
步骤(一)、提取雷达一段时间滑窗内多个扫描帧的量测,离散化雷达量测空间,获取距离-方位-俯仰-帧编号的四维矩阵s(m,n,d,k),其中m代表距离分辨单元编号,m=1,2,...,M, M代表距离分辨单元的总数,n代表方位分辨单元编号,n=1,2,...,N,N代表方位分辨单元总数,d代表俯仰分辨单元编号,d=1,2,…,D,D代表俯仰分辨单元总数,k代表扫描帧编号, k=1,2,…,K,K代表扫描帧的总数;
步骤(二)、预先设定一个第一门限,将时间滑窗内所有帧的量测与第一门限比较,找出大于第一门限的量测;
步骤(三)、将径向速度、径向加速度、方位角速度、方位角加速度、俯仰角速度、俯仰角加速度作为搜索参数,以超过第一检测门限的量测作为搜索起点,在扫描帧之间距离-方位-俯仰维度上进行变径圆弧螺旋线Radon变换进行搜索和能量积累,得到能量分布矩阵R(n,m,d),并进行门限检测;其中变径圆弧螺旋线Radon变换具体步骤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工程大学,未经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工程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089804.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旋转加速型固体火箭发动机内部结构
- 下一篇:一种屏蔽线绝缘快速包扎装置及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