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太阳能集热器送水单元以及太阳能集热器有效
申请号: | 202011078600.1 | 申请日: | 2019-03-14 |
公开(公告)号: | CN112197444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6-03 |
发明(设计)人: | 郭春生;谷潇潇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大学 |
主分类号: | F24S10/95 | 分类号: | F24S10/95;F24S23/30;F28D15/04;F28B9/08 |
代理公司: | 青岛清泰联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7256 | 代理人: | 李红岩 |
地址: | 264200 ***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太阳能 集热器送水 单元 以及 集热器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太阳能集热器送水单元以及太阳能集热器,依次包括:由外引至箱体外部的进水管接口、第一电磁阀、压力水箱、第六电磁阀、第二压力传感器、第一压力传感器,第一电磁阀控制压力水箱与进水口的管道联通,第六电磁阀控制压力水箱与蒸发区的管道联通,第一压力传感器与第二压力传感器分别检测蒸发区两侧管道压力,同时第二压力传感器将收集到的压力数据传递至控制系统,进而控制压力水箱的供水功能,第一压力传感器将收集到的压力数据传递至显示界面。本发明通过在集热器中供水单元,能够通过水位高度的压差增加毛细部件的吸液能力,而且还可以避免集热器的干涸。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太阳能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太阳能集热器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类对能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然而煤、石油、天然气等传统能源储备量不断减少、日益紧缺,造成价格的不断上涨,同时常规化石燃料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也愈加严重,这些都大大限制着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能源问题已经成为当代世界的最突出的问题之一。因而寻求新的能源,特别是无污染的清洁能源已成为现在人们研究的热点。
太阳能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清洁能源,而且资源量巨大,地球表面每年收的太阳辐射能总量为1×1018kW·h,为世界年耗总能量的一万多倍。世界各国都已经把太阳能的利用作为新能源开发的重要一项,我国政府在《政府工作报告》也早已明确提出要积极发展新能源,其中太阳能的利用尤其占据着突出地位。然而由于太阳辐射到达地球上的能量密度小(每平方米约一千瓦),而且又是不连续的,这给大规模的开发利用带来一定困难。因此,为了广泛利用太阳能,不仅要解决技术上的问题,而且在经济上必须能同常规能源相竞争。
太阳能集热器吸收的太阳能通过加热水来获取能源,目前太阳能中也采用环路热管作为一种热能利用装置,将蒸发端作为集热器,但是此种结构采取得是对环路热管集热器内的水整体进行加热,不能有效的对重点区域进行加热,而且因为环路热管的集热器中一般都设置毛细结构部件,但是毛细结构部件成本高,导致环路热管太阳能成本普遍偏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新的环路热管太阳能集热器系统,能够有效的对重点区域进行加热,降低成本,从而有效的利用太阳能。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设置储液区的太阳能集热器,包括环路热管,所述环路热管包括蒸发端和冷凝端,所述蒸发端吸收太阳能,形成太阳能的集热器,所述蒸发端包括集热区域,所述集热区域包括透明罩板、毛细部件、第一空间,毛细部件下部是第一空间,所述第一空间为液体空间,所述液体通过毛细部件毛吸力吸到上部来进行加热,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与第一空间连接的储液区,所述储液区底部连通液体空间,所述储液区设置在第一空间的侧部。
作为优选,储液区的上壁面的高度要高于毛细部件的高度。
作为优选,储液区的上壁面的高度要高于毛细部件的5mm以上。
作为优选,储液区连接环路热管的冷凝区。
作为优选,所述储液区和集热区域是平板结构。
作为优选,还包括支撑板,第一空间形成在支撑板和蒸发端的下部壁面之间,支撑部件和透明罩板之间形成第二空间,所述支撑部件上设置连通第一空间和第二空间的通孔,所述通孔中设置毛细部件,所述第一空间为液体空间,所述通孔所对应的透明罩板设置透镜,所述通孔位于透镜的焦点上。
作为优选,所述通孔设置为多个,每个通孔在对应的透明罩板上分别对应设置透镜,所述通孔位于对应的透镜的焦点上。
作为优选,所述蒸发端还包括储液区,所述储液区为平板结构,储液区底部连通液体通道,储液区的上壁面的高度高于毛细部件的高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大学,未经山东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07860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