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多功能换热器及其复叠吸收式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2011073384.1 | 申请日: | 2020-10-09 |
公开(公告)号: | CN112283980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2-14 |
发明(设计)人: | 陈何根;张冬梅;秦敬轩 | 申请(专利权)人: | 普泛能源技术研究院(北京)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5B35/02 | 分类号: | F25B35/02;F25B15/04;F25B15/06 |
代理公司: | 合肥中谷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4146 | 代理人: | 洪玲 |
地址: | 100000 北京市海淀***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多功能 换热器 及其 吸收 系统 | ||
本发明公开了吸收式循环技术领域的一种多功能换热器,包括外壳,所述外壳的侧壁设置有出气口,所述外壳的右侧壁还设置有进液口、高压气态制冷剂进口、高压液态制冷剂出口、贫液进口、低压气态制冷剂进口、富液出口,所述外壳的内侧壁固定连接有第一水平板和第三水平板,通过设置进液口、长换热管和第一分隔板等结构,实现了管外蒸发,管内吸收、冷凝,直接通过长换热管和短换热管换热,效率较高,将两个换热器合并成一个换热器,节省设备,同时省去了原循环水间接换热,以及循环水需要的循环动力,使得贫液从上方在重力作用下从上方流到下方,而氨气从下方上升到上方,逆流,能够起到最好的吸收效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吸收式循环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多功能换热器及其复叠吸收式系统。
背景技术
余热制冷就是利用生产过程中的气体或废气、废液,以及某些动力机械排出的热量作能源,驱动压缩式或吸收式制冷机制冷的技术。余热制冷可以帮助我们回收余热,节约能耗,降低成本。
传统压缩制冷是电能的转换过程。压缩机将蒸发器内所产生的低压低温的制冷剂气体(如氟利昂)吸入汽缸内,经压缩后成为压力温度较高的气体被排入冷凝器。冷凝成液体,再经调压阀节流降压进人蒸发器,此时低压制冷剂气体汽化吸收蒸发器内的热量而降温。这就是我们所需要的空调冷冻水。压缩过程需要消耗较大电能。
为了节约能源,申请号为CN201310521246.9的公开文件提出了一种热媒水驱动的氨与溴化锂集成吸收式制冷装置及方法,在该公开文件中,通过氨与溴化锂集成吸收式制冷技术,实现使用90-120℃热媒水制取-30-19℃载冷剂的目的,相比于常规蒸汽驱动的氨及溴化锂吸收式制冷过程,节省热量,提升了制冷效率,降低了制冷成本,但是,该装置需要设置多个环节,需要安装多个换热设备,该过程还需要载冷剂和驱动泵来驱动循环,消耗额外的能量,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本申请结合现有技术进行新的工艺设计,提出一种多功能换热器及其复叠吸收式系统。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多功能换热器及其复叠吸收式系统,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多功能换热器,包括外壳,所述外壳设置有出气口、第一进液口、第二进液口、进气口和第二出液口,所述外壳连接有第一平板和第二平板,所述第一平板和第二平板之间安装有换热装置,所述第一平板位于第二平板上方,出气口和第一进液口位于第一平板和第二平板之间,第二进液口位于第一平板上方,进气口和第二出液口位于第二平板下方。
优选的,所述第一平板位于第二平板间还有第三平板,出气口位于第三平板下方,第一进液口位于第三平板上方。
优选的,所述换热装置为多个第一换热管,所述第三平板与第一换热管之间有间隙。
优选的,多个所述第一换热管的上端伸出第一平板的上端面,且水平高度一致。
优选的,所述外壳还设有第一进气口和第一出液口,所述第一进气口位于第一平板以上,所述第一出液口位于第二平板以下,所述第一平板上设有第二分隔板,第二分隔板将第一进气口和第二进液口隔开,第二平板下设有第一分隔板,第一分隔板将第一出液口和进气口、出液口隔开,第一进气口和第一出液口通过多个第二换热管贯通连接,第二进液口和进气口、出液口通过多个第一换热管贯通连接。
优选的,所述第一换热管和第二换热管均与第三平板之间设有套管,套管与第三平板固定连接,套管与第一换热管和第二换热管之间均有间隙,套管上下端都伸出第三平板,所述套管的下端开口处为环形斜切边结构,所述第一换热管和第二换热管的侧壁均为波纹形状,所述第一换热管和第二换热管的上端均安装有内布液器。
优选的,所述第一平板的上端面设有小稳流圈,所述第三平板的上端面设有大稳流圈,所述第三平板与第二平板之间安装有第一液位计,所述进气口的下侧安装有第二液位计,所述外壳的侧壁与第一进液口之间安装有循环管,所述循环管上安装有循环泵。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普泛能源技术研究院(北京)有限公司,未经普泛能源技术研究院(北京)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07338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用于添加式地制造三维物体的设备
- 下一篇:一种水锤效应消除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