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双级旋叶真空泵的油气分离器有效
申请号: | 202011060740.6 | 申请日: | 2020-09-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2302944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0-21 |
发明(设计)人: | 吴青云;张达;郑刘斌;李柯迪;沈文科 | 申请(专利权)人: | 宁波爱发科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宁波爱发科真空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4C29/02 | 分类号: | F04C29/02;F04B35/04;F04B41/06 |
代理公司: | 宁波知坤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33312 | 代理人: | 张青云 |
地址: | 315000 浙江省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双级旋叶 真空泵 油气 分离器 | ||
本发明涉及真空技术领域,公开一种双级旋叶真空泵的油气分离器,包括壳体、排油管、排气孔以及油气分离机构,油气分离机构包括复抽排气机构,往复抽排气机构包括竖直固定设置的若干缸体、位于缸体内的活塞、于活塞上端延伸出缸体上端的活塞杆以及缸体底部设置的与油箱内部连通的抽气管、位于抽气管内的第一单向止回阀、位于缸体上端外壁的排气管、位于缸体内壁一端与排气管连通且另一端与缸体内壁下端连通的气路槽、位于排气管内的第二单向止回阀、在缸体上端于活塞杆上固定的开口向下的挡气罩以及于壳体上设置的能够同时驱使一排活塞杆同步进行往复升降的驱动机构,该油气分离器能够显著降低更换频率和更换成本,且油气分离效果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真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双级旋叶真空泵的油气分离器。
背景技术
用于真空泵的油气分离器主要用于将泵体排出的油气混合物中的油气进行分离,将其中的油分过滤后重新排入到油箱内,将其中的气体排出真空泵。
现有的油气分离器一般包括一体密封的壳体,在壳体内设置的若干油气滤清器,油气滤清器可采用现有的车用机油滤芯,一般呈一端封闭的筒体设置,包括内部均布有过孔的中心管以及套设于中心管外部的滤纸,中心管的开口的一端位于油箱内部,当油箱内的油气在压力作用下进入到中心管后,油气自滤纸过滤后,气体呈上升运动,油分则呈下降运动积聚在壳体底部,最终,气体自壳体上端的排气孔排出真空泵,而油分则自壳体底部的排油管排入到油箱内部进行再利用。
现有的油气分离器,由于采用的是油气滤清器进行分离,一旦内部的滤纸饱和后,对机油的过滤效果就会显著下降,这是就需要更换油气滤清器,这就导致,真空泵在使用过程中配件更换成本的显著增加,增加了使用成本。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机油滤清器使用后需要经常更换导致真空泵使用成本的显著增加的缺点,提供了一种双级旋叶真空泵的油气分离器,能够显著降低更换频率和更换成本,且油气分离效果好。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得以解决:
一种双级旋叶真空泵的油气分离器,包括壳体、位于壳体底部与油箱内部连通的排油管、位于壳体上端的排气孔以及设置于壳体内的油气分离机构,油气分离机构包括设置于壳体内的至少一组往复抽排气机构,往复抽排气机构包括沿壳体的长度方向间隔竖直固定设置的若干缸体、位于缸体内的活塞、于活塞上端延伸出缸体上端的活塞杆、缸体底部设置的与油箱内部连通的抽气管、位于抽气管内可供油箱内的油气进入缸体的第一单向止回阀、位于缸体上端外壁的排气管、位于缸体内壁一端与排气管连通且另一端与缸体内壁下端连通的气路槽、位于排气管内可供缸体内的油气排出缸体的第二单向止回阀、在缸体上端于活塞杆上固定的开口向下的挡气罩以及于壳体上设置的能够同时驱使一排活塞杆同步进行往复升降的驱动机构。
采用上述方案,往复抽排气机构的设置能够随着电机的转动驱使活塞自动实现升降,实现油箱内油气的自动抽取并自动排放至缸体外部,这种抽取和排放是往复循环的运动,从而能够实现连续的抽取和排放;而挡气罩的设置能够将排出的油气阻挡并且改变气体运动路线,油和气由于重量不同,在运行方向改变后,油分在挡气罩内壁凝结后汇聚成油滴滴落,而气体沿着挡气罩下方的开口逸出挡气罩后运行至壳体内部上方,并通过排气孔排出壳体。
作为优选,于挡气罩内壁设置有第一蓄油海绵环,第一蓄油海绵环远离挡气罩的一侧与排气管开口处间隙配合或贴合设置。
采用上述方案,第一蓄油海绵环能够将进入其内的油气中的油直接过滤并蓄积在内,而气体则直接排出挡气罩,随着油滴的重量,在第一蓄油海绵内的油滴逐渐下渗直至自第一蓄油海绵下方滴落。
作为优选,在挡气罩与壳体底部之间设置有联动蓄油排油结构,联动蓄油排油结构包括于挡气罩底部向外水平延伸的压环以及于压环底部固定的第二蓄油海绵环,当活塞杆上升至最大程度时,第二蓄油海绵环底部与壳体底部处于抵接或贴合的状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宁波爱发科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宁波爱发科真空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宁波爱发科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宁波爱发科真空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06074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数据处理方法、装置及系统
- 下一篇:对象识别装置和对象识别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