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双级旋叶真空泵的油气分离器有效
申请号: | 202011060740.6 | 申请日: | 2020-09-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2302944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0-21 |
发明(设计)人: | 吴青云;张达;郑刘斌;李柯迪;沈文科 | 申请(专利权)人: | 宁波爱发科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宁波爱发科真空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4C29/02 | 分类号: | F04C29/02;F04B35/04;F04B41/06 |
代理公司: | 宁波知坤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33312 | 代理人: | 张青云 |
地址: | 315000 浙江省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双级旋叶 真空泵 油气 分离器 | ||
1.一种双极旋叶真空泵的油气分离器,包括壳体(1)、位于壳体(1)底部与油箱内部连通的排油管(4)、位于壳体(1)上端的排气孔(3)以及设置于壳体(1)内的油气分离机构,其特征在于:油气分离机构包括设置于壳体(1)内的至少一组往复抽排气机构,往复抽排气机构包括沿壳体(1)的长度方向间隔竖直固定设置的若干缸体(17)、位于缸体(17)内的活塞(24)、于活塞(24)上端延伸出缸体(17)上端的活塞杆(25)、缸体(17)底部设置的与油箱内部连通的抽气管(18)、位于抽气管(18)内可供油箱内的油气进入缸体(17)的第一单向止回阀(19)、位于缸体(17)上端外壁的排气管(20)、位于缸体(17)内壁一端与排气管(20)连通且另一端与缸体(17)内壁下端连通的气路槽(22)、位于排气管(20)内可供缸体(17)内的油气排出缸体(17)的第二单向止回阀(21)、在缸体(17)上端于活塞杆(25)上固定的开口向下的挡气罩(14)以及于壳体(1)上设置的能够同时驱使一排活塞杆(25)同步进行往复升降的驱动机构,在挡气罩(14)与壳体(1)底部之间设置有联动蓄油排油结构,联动蓄油排油结构包括于挡气罩(14)底部向外水平延伸的压环(15)以及于压环(15)底部固定的第二蓄油海绵环(16),当活塞杆(25)上升至最大程度时,第二蓄油海绵环(16)底部与壳体(1)底部处于抵接或贴合的状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极旋叶真空泵的油气分离器,其特征在于:于挡气罩(14)内壁设置有第一蓄油海绵环(23),第一蓄油海绵环(23)远离挡气罩(14)的一侧与排气管(20)开口处间隙配合或贴合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极旋叶真空泵的油气分离器,其特征在于:驱动机构包括一曲臂连杆结构以及驱动电机(5),曲臂连杆结构包括于每个缸体(17)两侧呈同一直线分布的转动分轴(6)、于转动分轴(6)靠近缸体(17)的一侧垂直延伸的曲臂(12)以及缸体(17)上端延伸的插入至两侧曲臂(12)内且与两侧曲臂(12)下端转动连接的配合杆(13),位于端部的转动分轴(6)远离缸体(17)的一端穿出壳体(1)后与电机(5)转动连接,当电机(5)转动时,带动转动分轴(6)转动从而驱使活塞杆(25)作往复升降运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双极旋叶真空泵的油气分离器,其特征在于:当油气分离机构设置有两组以上时,于相邻的转动分轴(6)靠近电机(5)的一侧设置有联动机构,联动机构包括固定于该转动分轴(6)上的齿轮(7)以及于相邻的两组齿轮(7)之间设置的齿链(8),当电机(5)转动时,能够同时带动所有组的油气分离机构同步进行作业。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极旋叶真空泵的油气分离器,其特征在于:在壳体(1)底部设置有加强导流结构,加强导流结构包括在壳体(1)底部于缸体(17)之间设置的隔板(10)以及于隔板(10)上设置的导流孔(11)。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极旋叶真空泵的油气分离器,其特征在于:壳体(1)上端设置有一密封盖,密封盖包括封盖(2)、位于封盖(2)上端的排气孔(3)以及位于封盖(2)下端的导流部(9),导流部(9)包括一端封闭且底部自封闭端向开口端呈逐渐向下倾斜趋势的过流通道,排气孔(3)位于过流通道中部或靠近其封闭段的一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宁波爱发科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宁波爱发科真空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宁波爱发科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宁波爱发科真空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060740.6/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数据处理方法、装置及系统
- 下一篇:对象识别装置和对象识别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