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远程地震地质服务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011056608.8 | 申请日: | 2020-09-29 |
公开(公告)号: | CN112653867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13 |
发明(设计)人: | 宋利虎;郎玉泉;段国强;孟凡彬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煤炭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探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H04N7/15 | 分类号: | H04N7/15;H04L29/06;H04L29/08;H04N21/83 |
代理公司: | 广州三环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02 | 代理人: | 牛丽霞 |
地址: | 100000***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远程 地震 地质 服务 系统 | ||
本发明提供一种远程地震地质服务系统,包括通过网络连接的主会场端和分会场端;所述主会场端设置相互信号连接的MCU服务器、第一三维地震解释系统工作站、第一一体化高清视频会议终端、第一全向麦及会议一体机;所述分会场端设有相互信号连接的第二三维地震解释系统、第二一体化高清视频会议终端、第二全向麦及一显示屏;所述第一和第二三维地震解释系统工作站中均安装有三维地震解释系统,所述三维地震解释系统用于进行地震资料分析和解释,为煤矿的地质保障工作服务;所述主会场端或分会场端中的一方协助另一方进行地震数据解释的时候,所述另一方的三维地震解释软件被调用,来进行地震资料分析。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通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远程地震地质服务系统。
背景技术
在煤田勘探领域,信息技术已日益成为重要的技术支柱。实际上,煤炭的勘探与开采过程中,本身就是信息不断积累的过程、技术不断更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作为信息载体的数据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通过观测、采集获得原始数据,另一类是技术人员和专家在工作过程中积累起来的成果数据。前者通常存放在不同的煤矿单位、地质队及物探队上,属于静态数据;后者则来源于煤矿工作、物探工作等的技术人员,如煤矿地质概念、各类观点以及各种算法等。显然这些数据是分散的,要充分利用它们实现跨区域、跨单位的项目合作,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建立一个远程的地质服务系统。就煤田地球物理而言,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许多专业的处理与解释软件系统相继建立,然而大多数系统已不能适应目前的需求了。主要表现在系统的结构、功能、扩展能力以及网络运行能力等方面。因此,建立一个煤矿领域的地震地质成果远程服务系统是十分必要的。
2016年,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会同中国煤炭运销协会研究制定的《推进煤炭大数据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要加快煤炭企业数据平台建设,推动煤炭大数据在宏观决策中的运用,为政府部门提供统计分析评估、预测预警和数据智能分析模型等全面准确的数据服务。推动煤炭大数据在企业战略规划、资源分配、生产布局、企业管理中的运用。降低运营成本和减少失误,提高运行效率。”从中也可以看出,煤矿大数据势在必行。
发明内容
基于背景技术所述,本发明的目的是建立一个远程地震地质服务系统,通过实时通讯技术将地震地质成果资料与矿方进行实时展示和便捷沟通,使地震地质成果更好地为煤矿安全生产服务。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远程地震地质服务系统,包括通过网络连接的主会场端和分会场端;所述主会场端设置相互信号连接的MCU服务器、第一三维地震解释系统工作站、第一一体化高清视频会议终端、第一全向麦及会议一体机;所述分会场端设有相互信号连接的第二三维地震解释系统、第二一体化高清视频会议终端、第二全向麦及一显示屏;所述第一和第二三维地震解释系统工作站中均安装有三维地震解释系统,所述三维地震解释系统用于进行地震资料分析和解释,为煤矿的地质保障工作服务;所述主会场端或分会场端中的一方协助另一方进行地震数据解释的时候,所述另一方的三维地震解释软件被调用,来进行地震资料分析。
所述主会场端和分会场端通过互联网实现主会场和分会场端的实时通讯。
所述第一台一体化高清视频会议终端为X3高清一体化终端,其安装于所述会议一体机支架的托盘上。
所述第二台一体化高清视频会议终端为X1高清一体化终端,其安装于所述屏幕的顶端。
所述主会场端和分会场端均配备了装有三维地震解释系统的工作站,且工作站中均加载了三维地震解释成果工区,因此数据存储可以依托现有的三维地震解释工作站。
所述MCU服务器的主要作用是通过映射公网来搭建一个平台,实现视频、音频等数据的输入输出;服务器采用国际SIP协议,基于H.265、H.264视频编解码,抗病毒攻击,保障通讯的安全和流畅。
所述高清视频会议终端是集成摄像机、麦克风、会议终端、编解码器等模块;实现本地视频、音频的采集,远程端视频、音频的播放等功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煤炭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探研究院,未经中国煤炭地质总局地球物理勘探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056608.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电动阀及冷冻循环系统
- 下一篇:发光模块及其制造方法、面发光激光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