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微结构光纤传感的车削温度测量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2011052328.X | 申请日: | 2020-09-29 |
公开(公告)号: | CN112171378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1-11 |
发明(设计)人: | 廖广兰;韩京辉;曹开维;邓惠丹;韩航迪;史铁林;刘智勇;孙博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中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B23Q17/09 | 分类号: | B23Q17/09;B23Q17/24 |
代理公司: | 华中科技大学专利中心 42201 | 代理人: | 李智 |
地址: | 430074 湖北***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微结构 光纤 传感 车削 温度 测量 系统 | ||
1.一种基于微结构光纤传感的车削温度测量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刀具(1)、刀杆(2)、光纤夹具(3)、传导光纤(4)、微结构光纤探头(5)、车削工件(6),光学与光电转换单元,数据采集单元;
所述刀具(1)与所述光纤夹具(3)均固定在所述刀杆(2)上;所述微结构光纤探头(5)固定于所述刀具(1)的微孔内,所述微孔靠近所述刀具(1)的刀尖位置;所述传导光纤(4)穿过所述光纤夹具(3)与所述刀杆(2)的微槽到达所述微孔内,与所述微结构光纤探头(5)连接;
所述光纤夹具(3)用于调整所述微结构光纤探头(5)的位置;所述微结构光纤探头(5)用于收集所述刀具(1)加工所述车削工件(6)过程中产生的热辐射,并通过所述传导光纤(4)传导至所述光学与光电转换单元,且所述微结构光纤探头(5)能够增强对所述热辐射的吸收传导;所述光学与光电转换单元用于将光信号进行分束、滤波处理,并将处理后的光信号转换为电压信号;所述数据采集单元用于采集所述电压信号并转换为温度信号;
所述光学与光电转换单元包括第一平凸透镜(7)、分束镜(8)、第一滤光片(9)、第二滤光片(10)、第二平凸透镜(11)、第三平凸透镜(12)、第一红外光电探测器(13)和第二红外光电探测器(14);所述传导光纤(4)传导的光信号依次经过所述第一平凸透镜(7)与所述分束镜(8)后,分成两束,其中一束经过所述第一滤光片(9)和第三平凸透镜(12),到达第一红外光电探测器(13),另一束经过所述第二滤光片(10)和第二平凸透镜(11),到达第二红外光电探测器(14);
其中,所述微结构光纤探头(5)通过电弧放电制备,所述微结构光纤探头(5)的形状与电弧放电强度、推进距离和熔接时间有关。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微结构光纤传感的车削温度测量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刀具(1)与所述刀杆(2)通过压块与双头螺柱固定;所述光纤夹具(3)与所述刀杆(2)通过螺栓固定,且所述光纤夹具(3)固定在所述刀杆(2)下方。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微结构光纤传感的车削温度测量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微结构光纤探头(5)为球形、椭球形、半球形、或圆柱形。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微结构光纤传感的车削温度测量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微结构光纤探头(5)与传导光纤(4)的纤芯材料为二氧化硅、二氧化硅掺杂物、硫化物、或氟化物。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微结构光纤传感的车削温度测量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传导光纤(4)末端接头正对所述第一平凸透镜(7)与所述分束镜(8)中心点;所述分束镜(8)与所述第一平凸透镜(7)成45度角;所述第一滤光片(9)和第二滤光片(10)轴线在同一平面内且相互垂直;所述第一滤光片(9)与第二滤光片(10)到所述分束镜(8)中心点的距离相同,所述第二平凸透镜(11)与第三平凸透镜(12)到所述分束镜(8)中心点的距离相同、所述第一红外光电探测器(13)与第二红外光电探测器(14)到所述分束镜(8)中心点的距离相同。
6.如权利要求1或5所述的基于微结构光纤传感的车削温度测量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滤光片(9)和第二滤光片(10)带通透射中心波长为1000-3000nm,带通半峰全宽相同;
所述第一红外光电探测器(13)和第二红外光电探测器(14)响应波长为1000-3000nm。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微结构光纤传感的车削温度测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采集单元包括数据采集卡、机箱、电子计算机;其中,数据采集基于LabView环境实现,采样频率不低于10kHz。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微结构光纤传感的车削温度测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微槽和微孔采用飞秒、皮秒、或纳秒激光加工,铣削加工,或电火花加工方式实现。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微结构光纤传感的车削温度测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微孔直径小于1m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中科技大学,未经华中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052328.X/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