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纯电动汽车充电口盖的远程开启控制系统及其控制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1052020.5 | 申请日: | 2020-09-29 |
公开(公告)号: | CN112252892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3-28 |
发明(设计)人: | 郑文龙;刘琳;郑怡生;芮开闩;马利丹;李顺;刘宇诚;樊浩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奇瑞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5F15/77 | 分类号: | E05F15/77;B60L53/16;H04W4/44;H04W12/06 |
代理公司: | 广州中瀚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44239 | 代理人: | 盖军 |
地址: | 241000 安徽省芜湖***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动汽车 充电 口盖 远程 开启 控制系统 及其 控制 方法 | ||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出一种纯电动汽车充电口盖的远程开启控制系统及其控制方法,以方便充电操作员在不进入汽车的情况下合法地开启充电口盖,为纯电动汽车充电。本发明的纯电动汽车充电口盖的远程开启控制系统由委托人远程遥控终端、充电操作员远程通讯终端、汽车远程服务提供平台、联网通讯模块、车身控制模块及充电口盖控制机构组成,所述汽车远程服务提供平台分别与委托人远程遥控终端、联网通讯模块、充电操作员远程通讯终端通过移动网络通讯连接;所述委托人远程遥控终端与充电操作员远程通讯终端通过移动网络通讯连接;所述联网通讯模块与车身控制模块通讯连接,所述车身控制模块与充电口盖控制机构连接。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动汽车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到一种纯电动汽车充电口盖的远程开启控制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纯电动汽车的动力来源于汽车的动力电池,在动力电池的电力不足时,需要打开充电口盖,利用充电枪对动力电池进行充电。目前纯电动汽车的充电口盖的开启控制都是基于车内的控制开关(包括硬件开关及软件控制)的,人们无法在未开启车门的情况下,直接从车外开启充电口盖,上述传统的充电口盖的控制方式存在下述弊端:
1、分时租赁纯电动汽车在被乘客用使用完而停放在指定的停车场后,若乘客未对车辆进行充电,则可能导致车辆续航里程无法满足下个乘客出行需求,或者长时间未运营导致电池馈电等问题。针对上述情况,租赁公司通常需安排充电操作员到现场进行充电,而租赁车辆比较分散,充电操作员需到指定地点来拿钥匙后进入车辆打开充电口盖进行充电操作。一方面不利于充电操作员自由选择场地进行充电,同时充电操作员携带智能钥匙可随意进入车辆或驾驶车辆,车内零部件存在破坏风险,乘客遗失的物品存在被盗风险,并可能产生充电操作员非法驾驶车辆的问题。
2、纯电动汽车的车主出差时可能会把车停放在高铁站、机场的停车场,有时因出差时间延期或将来的计划行程增加而需要给车辆充电,以满足车主回来时的驾驶需求,但由于车主不在本地,无法寻找朋友帮忙进入车辆打开充电口盖进行充电。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出一种纯电动汽车充电口盖的远程开启控制系统及其控制方法,以方便充电操作员在不进入汽车的情况下合法地开启充电口盖,为纯电动汽车充电。
本发明的纯电动汽车充电口盖的远程开启控制系统由委托人远程遥控终端、充电操作员远程通讯终端、汽车远程服务提供平台、联网通讯模块、车身控制模块及充电口盖控制机构组成,所述汽车远程服务提供平台分别与委托人远程遥控终端、联网通讯模块、充电操作员远程通讯终端通过移动网络通讯连接;所述委托人远程遥控终端与充电操作员远程通讯终端通过移动网络通讯连接;所述联网通讯模块与车身控制模块通讯连接,所述车身控制模块与充电口盖控制机构连接。
具体来说,所述充电口盖控制机构为牵引式电磁铁,充电口盖在对应牵引式电磁铁的动铁芯的行进路线上设有固定框。当车身控制模块向充电口盖控制机构发出充电口盖开启指令时,牵引式电磁铁通电,动铁芯往后运动而离开松开充电口盖的固定框,使充电口盖解锁,此时人们可以打开充电口盖;牵引式电磁铁断电时,动铁芯在弹簧作用下复位至初始位置,即穿过固定框,从而使充电口盖闭锁,此时人们无法直接打开充电口盖。
上述纯电动汽车充电口盖的远程开启控制系统的控制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A、充电操作员利用充电操作员远程通讯终端向汽车远程服务提供平台发出充电口盖开启指令;
B、汽车远程服务提供平台对收到的充电口盖开启指令的合法性进行验证;
C、若充电口盖开启指令的合法性未通过验证,则汽车远程服务提供平台向委托人远程遥控终端及充电操作员远程通讯终端发出表示验证失败的提示信息,并结束此次开启充电口盖的操作;若充电口盖开启指令的合法性通过验证,则汽车远程服务提供平台将充电口盖开启指令转发给联网通讯模块;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奇瑞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奇瑞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05202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