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线缆防扭集线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011051793.1 | 申请日: | 2020-09-29 |
公开(公告)号: | CN112357698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2-12 |
发明(设计)人: | 李建锋;朱海华;谈宝林 | 申请(专利权)人: | 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5H75/44 | 分类号: | B65H75/44;B65H75/42;B66C13/12;H02G3/08 |
代理公司: | 上海智力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1105 | 代理人: | 吕玲玉;周涛 |
地址: | 200129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线缆 防扭集 线装 | ||
本发明涉及一种线缆防扭集线装置,包括主体支架、第一传动轴、接线盒、第一滚筒组件、第二滚筒组件、滚筒支架,第一滚筒组件和第二滚筒组件均活动安装在滚筒支架上,第一滚筒组件和第二滚筒组件可相对滚筒支架自转,第一滚筒组件和第二滚筒组件的自转方向相反;第一传动轴与外部电缆卷盘同步旋转,用于抵消线缆因电缆卷盘产生的旋转,第二滚筒组件以一半的转速绕第一传动轴反方向公转,同时第二滚筒组件以第一传动轴一半的转速绕第二传动轴反方向自转,保证经过第二滚筒组件输出后的线缆不发生旋转扭曲。通过本发明的线缆防扭集线装置,在线缆一端转动另外一端不转动的情况下,抵消线缆的旋转扭曲,避免了线缆扭断,保证线缆的正常使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线缆卷绕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线缆防扭集线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部分起重机通过动力电缆供电,而动力电缆被配置在电缆卷盘上,起重机行走时,电缆卷盘转动,达到收放电缆的目的。用于通信的光纤集成在动力电缆中,动力电缆与起重机内部电缆连接时,可通过中心滑环进行连接,通过接触的方式进行导电,现有技术如申请号为201320471586.0的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用于行走式海洋起重机的电缆卷绕装置,电缆的一端与船上的动力电源连接,另外一端与电滑环的转子的接线端电连接,电滑环的定子通过引接线与行走式海洋起重机的执行机构电连接。
但是光纤无法通过中心滑环连接,光纤在传输信息的过程中需要确保其本体连续性,因此要解决光纤如何保证连续性且不会因电缆卷盘转动而发生自转扭曲的问题,光纤长期、频繁扭曲会导致光纤扭断。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线缆防扭集线装置,通过集线装置运行抵消光纤的扭转,保证光纤经过集线装置后不发生扭转,以实现避免光纤扭断的问题,本发明的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的:
一种线缆防扭集线装置,用于线缆缠绕,其结构包括主体支架、第一传动轴、绕线组件、接线盒,绕线组件包括第一滚筒组件、第二滚筒组件、滚筒支架,第一滚筒组件和第二滚筒组件均活动安装在滚筒支架上,第一滚筒组件和第二滚筒组件可相对滚筒支架自转,第一滚筒组件和第二滚筒组件的自转方向相反;绕线组件通过第一传动轴活动安装在主体支架一侧,第一传动轴穿过第一滚筒组件且为第一滚筒组件自转提供动力,绕线组件沿第一传动轴进行转动;线缆依次缠绕在第一滚筒组件和第二滚筒组件上,线缆从第一滚筒组件上呈S型缠绕到第二滚筒组件上;绕线组件转速、第一滚筒组件的转速和第二滚筒组件的转速分别为1:2:2,接线盒安装在第一传动轴上。
进一步地,第一滚筒组件包括第一滚筒、第一滚筒盖板,第二滚筒组件包括第二滚筒、第二滚筒盖板、第二传动轴;第一滚筒和第二滚筒上均设有螺纹状线槽,第一滚筒和第二滚筒均为两端开口的中空滚筒,第一滚筒盖板和第二滚筒盖板分别通过连接件安装在第一滚筒的两端和第二滚筒的两端,第一传动轴穿过第一滚筒盖板的中心,第一传动轴和第一滚筒盖板之间传动连接;第二传动轴穿过第二滚筒盖板的中心,第二滚筒组件通过第二传动轴活动安装在主体支架上。
进一步地,第一传动轴和第二传动轴均为轴心处中空的传动轴,第一传动轴和第二传动轴上分别设有第一通线孔和第二通线孔,第一通线孔和第二通线孔分别位于第一滚筒内和第二滚筒内。
进一步地,第一滚筒的一端和第二滚筒的一端分别设有第一引线孔和第二引线孔,第一引线孔和第二引线孔分别连通第一滚筒内部和第二滚筒内部。
进一步地,其结构还包括第一齿轮、第二齿轮、第三齿轮、第四齿轮、第三传动轴,第一齿轮安装在第一传动轴一端,第二齿轮通过第三传动轴安装在主体支架上,第一齿轮和第二齿轮啮合,第三齿轮和第二齿轮分别安装在第三传动轴的两端,第四齿轮安装在第一滚筒组件一侧的滚筒支架上,第四齿轮和第三齿轮啮合;第一齿轮依次驱动第二齿轮、第三齿轮和第四齿轮。
进一步地,第一齿轮和第二齿轮的齿数比为1:2,第三齿轮和第四齿轮的齿数比为1: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未经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05179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中药材气调养护方法
- 下一篇:横向取料顶升机构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