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检测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011045088.0 | 申请日: | 2020-09-28 |
公开(公告)号: | CN114323482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12 |
发明(设计)人: | 甘磊;王献;商振新;王进;杨洪;鲁阳;王争光;郭巍;刘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M3/26 | 分类号: | G01M3/26 |
代理公司: | 北京康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40 | 代理人: | 刘娜 |
地址: | 100007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检测 装置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检测装置,用于检测密封件是否失效,检测装置包括:油井模型,油井模型具有密封腔和井口,密封腔与井口连通;密封件,密封件设置在井口上,以用于封闭井口,其中,密封件上设有安装孔;光杆,光杆可移动地插设在密封件的安装孔内,以相对密封件移动;测压组件,测压组件与油井模型连接,以在光杆相对密封件移动时测量密封腔内的压力,并通过观察密封腔内压力的变化判断密封件是否失效。本发明的检测装置解决现有技术中不能及时更换密封件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油田开采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传统的稠油开采方式主要以蒸汽吞吐和汽驱为主,如CO2复合蒸汽驱技术,即在井筒内注入高温、高压水蒸气和CO2,降低原油粘度,从而达到采出的目的。然而,由于稠油油藏具有油稠、压力大、温度高、含CO2等酸性腐蚀介质等特征,稠油井随着开采时间的延长,井口密封填料受采出液温度、粘度、腐蚀介质、含水、抽油杆磨损等的影响,易造成井口密封填料及装置渗漏,这一直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难题。虽然这几年,也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更换了各种类型的井口密封填料及装置,但都未从根本上解决。井口密封填料及装置渗漏造成井口跑油的现象还是时有发生,在现场生产过程中,目前所用的盘根盒使用周期长短不一,平均下来使用周期为一周左右。这样因频繁更换密封盘根等,不仅影响抽油井采油时率,造成人力、物力、资源的浪费,而且极大地增加了工人的劳动强度,同时还造成油田环境污染。
研究发现:造成井口密封填料及装置密封失效及渗漏的主要原因是:现场抽油光杆及密封填料磨损、酸性介质腐蚀、高温、密封填料受到的压缩载荷及其联合作用等复杂工况导致的。例如,高温作用容易使井口密封填料过早老化;抽油光杆在井口密封填料内往复运动时,由于光杆酸性腐蚀,表面粗糙,容易造成井口密封填料的磨损,尤其是偏磨,统计发现偏磨造成漏油的频率较高,根据统计,发生偏磨5~7d(严重时为2~3d)后开始漏油,使盘根的密封结构破坏;间歇出油井在不出油时,光杆与密封器盘根干磨,极易发热发黑,加速了光杆的磨损;当油井产出液含水大于74.02%时产出液换相,由油包水型转换为水包油相,摩擦的润滑剂由原油变为产出水,由于失去原油的润滑作用,使磨损严重。更为重要的是,现场井口密封填料(主要包括特殊橡胶、石墨盘根等)使用周期不明确,在现场跟踪调查发现,员工不是在盘根已出现了渗漏后才进行更换,就是过早更换,无法准确获取井口密封填料在不同工况下的密封性能及寿命,造成密封填料的浪费。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检测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不能及时更换密封件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检测装置,用于检测密封件是否失效,检测装置包括:油井模型,油井模型具有密封腔和井口,密封腔与井口连通;密封件,密封件设置在井口上,以用于封闭井口,其中,密封件上设有安装孔;光杆,光杆可移动地插设在密封件的安装孔内,以相对密封件移动;测压组件,测压组件与油井模型连接,以在光杆相对密封件移动时测量密封腔内的压力,并通过观察密封腔内压力的变化判断密封件是否失效。
进一步地,测压组件包括:压力管线,压力管线的一端插设在密封腔的上部,以与密封腔连通;压力表,压力表设置在压力管线上,以用于测量压力管线内的压力。
进一步地,检测装置还包括:压紧组件,压紧组件与油井模型连接,以用于将密封件固定在井口处。
进一步地,压紧组件包括:压紧盖板,压紧盖板设置在密封件远离井口的一侧;以用于将密封件固定在井口处;连接螺杆,连接螺杆与压紧盖板与油井模型均连接;压紧螺母,压紧螺母可移动地套设在连接螺杆上,以通过调节在连接螺杆上的位置推动压紧盖板将密封件压紧在井口处。
进一步地,压紧组件还包括:多个调节垫块,各个调节垫块可选择地设置在压紧盖板和油井模型之间,其中,各个调节垫块的尺寸互不相同,以根据对密封件施加压力的不同选择相应尺寸地调节垫块。
进一步地,油井模型内还设有定位孔,定位孔与密封腔形成阶梯孔,密封件设置在定位孔内,以封堵井口。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04508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