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存储器、密封点泄漏检测控制方法、装置以及设备在审
申请号: | 202011044986.4 | 申请日: | 2020-09-29 |
公开(公告)号: | CN114429781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5-03 |
发明(设计)人: | 李龙;李凌波;程梦婷;韩丛碧;马荣华;刘新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大连石油化工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G11C29/56 | 分类号: | G11C29/56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存储器 密封 泄漏 检测 控制 方法 装置 以及 设备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存储器、密封点泄漏检测控制方法、装置以及设备,该方法用于炼化设备与管线的密封点泄漏检测,包括如下步骤:根据预设规则设立巡检路径,建立路径上的电子标签与设备密封点的关联关系;针对不同属性的设备密封点,建立检测频次和泄漏阈值标准并形成动态关联;根据不同的检测计划对待检测的设备密封点进行筛选,生成检测工单。本发明的密封点泄漏检测控制方法及装置,可有效解决现场检测顺序混乱、检测效率低的问题,并可有效提高质控管理效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泄漏检测与维修技术领域,特别涉及用于炼化设备与管线密封点泄漏检测的存储器、密封点泄漏检测控制方法、装置以及设备。
背景技术
炼化设备与管线密封点泄漏是其最主要的VOCs排放源之一,最佳实用控制技术是泄漏检测与修复(Leak Detection And Repair,LDAR)。LDAR技术,是通过对炼化装置潜在泄漏点进行检测,及时发现存在泄漏现象的组件,并进行修复或替换,进而实现降低泄漏排放。LDAR技术中,通过对炼化设备与管线的密封点进行实时监测,并对超过一定泄露浓度的密封点进行及时的修复,来实现减少泄漏所造成的污染。
设备密封泄漏检测是LDAR工作的核心之一,检测工作涉及阀门、泵、法兰、接头、开口管线等多类密封点,数量成千上万,如何合理、高效组织实施检测,关系到整体LDAR工作质量和VOCs排放控制效果。现有技术中,通过对炼化设备和管线动静密封统计(挂牌或拍照建档),随后依据法规标准制定检测实施计划,具体检测由相关技术人员按密封点统计次序或现场巡检路径实施检测,记录并反馈检测结果,然后实施维修和复测。
现有检测技术中至少存在以下缺陷:在实际应用中,随着企业设备检修和工艺调整,设备密封台账时常更新,但密封点检测计划调整可能存在不及时情况;密封点台账由于前期统计原因,统计顺序与检测顺序不能完全匹配,现场检测和记录效率低下;现有检测质控管理多为线下执行,后期抽检、评估等过程效率较低,质控效果不佳。
公开于该背景技术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增加对本发明的总体背景的理解,而不应当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为本领域一般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密封点泄漏检测控制方法及装置,可有效解决现场检测顺序混乱、检测效率低的问题,并可有效提高质控管理效率。
为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密封点泄漏检测控制方法,用于炼化设备与管线的密封点泄漏检测,包括如下步骤:根据预设规则设立巡检路径,建立路径上的电子标签与设备密封点的关联关系;针对不同属性的设备密封点,建立检测频次和泄漏阈值标准并形成动态关联;根据不同的检测计划对待检测的设备密封点进行筛选,生成检测工单。
进一步地,上述技术方案中,预设规则包括但不限于:巡检路径贯穿所述设备及管线的所有密封点、巡检路径的路线最短和/或重复路线最小化。
进一步地,上述技术方案中,电子标签中可包含装置名称、生产区域、子区域、楼层和/或路径流水码信息;每个电子标签关联多个设备密封点和/或关联预设的空间范围。
进一步地,上述技术方案中,巡检路径可以为一条或多条,还包括:对每条巡检路径上的设备密封点进行排序、增加和/或删除。
进一步地,上述技术方案中,设备密封点的属性可以包括设备类型和物料类型。
进一步地,上述技术方案中,设备类型可以包括阀门、法兰、接头、泵、压缩机以及开口管线等;物料类型可以包括VOCs重液体、VOCs轻液体以及VOCs气体等。
进一步地,上述技术方案中,检测计划包括首次检测、常规检测以及质控抽检;该首次检测为全部检测;该常规检测将设备密封点可分为月度检测点、季度检测点以及半年检测点;该质控抽检可以为根据预设密封点属性进行随机抽检,并按一定比例输出命中密封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大连石油化工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大连石油化工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044986.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