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测井分形维数孔隙结构分类方法和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011043165.9 | 申请日: | 2020-09-28 |
公开(公告)号: | CN114429165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5-03 |
发明(设计)人: | 孔强夫;杨鑫;胡松;彭守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G06K9/62 | 分类号: | G06K9/62;G06N20/00 |
代理公司: | 北京聿宏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72 | 代理人: | 吴大建;金淼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测井 分形维数 孔隙 结构 分类 方法 装置 | ||
本发明提供一种测井分形维数孔隙结构分类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和计算机设备。该方法包括获取储层岩芯毛管压力曲线,并根据岩芯毛管压力曲线对储层孔隙结构进行分类;提取岩芯毛管压力曲线对应井段的测井数据,并根据测井数据确定不同孔隙结构类型对应的敏感参数测井曲线;利用关联分形维数计算方法,计算不同孔隙结构类型对应的敏感参数测井曲线的关联维分形维数,其中,所述关联维分形维数用于定量描述孔隙结构的复杂程度;利用不同孔隙结构类型对应的敏感参数测井曲线的关联维分形维数作为样本数据,根据聚类分析算法建立孔隙结构分类识别训练模型;利用孔隙结构分类识别训练模型进行机器学习,以对全井段的孔隙结构进行分类。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石油与地质勘探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利用测井资料分形维数采用机器学习进行孔隙结构类型分类的方法和装置以及相应的存储介质和计算机设备。
背景技术
孔隙结构,是指岩石所具有的孔隙和喉道的几何形状、大小、分布、相互连通情况,以及孔隙与喉道间的配置关系等。孔隙结构主要反映的是储层中各类孔隙与孔隙之间连通喉道的组合,是孔隙与喉道发育的总貌。储层岩石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是影响储层流体(油、气、水)的储集能力和开采油、气资源的主要影响因素,所以,弄清楚储层岩石的孔隙结构特征是提高油气层的产量和提高油气采收率的关键问题。
胡勇等(胡勇,朱华银,万玉金,等.大庆火山岩孔隙结构及气水渗流特征[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9(5):63-65,89.2007)利用CT、压汞、核磁和薄片进行了火山岩孔隙结构分类,将储层分为孔隙型、裂缝型、致密型三种,研究了不同类型的气-水渗流特征。关利群等(关利群,屈红军,胡春花,等.安塞油田H区长6油层组储层非均质性与含油性关系研究.岩性油气藏,2010,22(3):26-30,37.)根据铸体薄片和压汞资料研究了安塞油田的孔隙结构类型,将孔隙分为原生粒间孔隙、溶蚀粒内孔隙、微孔隙和微裂隙。王瑞飞等(王瑞飞,陈明强,孙卫.特低渗透砂岩储层微观孔隙结构分类评价[J].地球学报,2008,29(2):213~220.)使用常规压汞测量方法,对特低渗透砂岩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的分类进行了评价。建立了储层孔隙结构综合评价参数和退汞饱和度参数,把压汞实验样品分别处理,分类结果和油田实际开发特征较为相同。李潮流等(Li Chao-Liu,Zhou Can-Can,Li Xia,et al.A novel model for assessing the pore structure of tightsands and its application[J].Applied Geophysics,2010,7(3):283-291.)构造了一个由孔隙度、最大连通孔隙半径、分选系数组合而成的孔隙结构综合评价指数;苏俊磊(苏俊磊,孙建孟,王涛,等.应用核磁共振测井资料评价储层孔隙结构的改进方法[J].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11,41(增刊1),380-386.)结合核磁、试油等资料,筛选出有效孔隙度、绝对渗透率、排驱压力、孔隙喉道均值、分选系数等储层分类评价参数;陈晶等(陈晶,王贵文,周正龙,等.致密油储集层孔隙结构分类评价及成因分析[J].地球物理学进展,2017,32(03):1095-1105.)建立了考虑压实、胶结成岩作用以及微孔隙含量的成岩综合系数与T2几何均值来定量表征不同类型孔隙结构;倪国辉等(倪国辉,郭海峰,徐星,等.碳酸盐岩复杂孔隙结构的测井识别和分类评价——以中东某油田H地层为例[J].石油天然气学报,2014,36(01):60-65+6.)利用电成像和核磁测井资料建立了H地区孔隙结构和储层类型识别图版;李晓峰和彭仕宓(李晓锋,彭仕宓.大宛齐油田康村组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及分类评价[J].石油天然气学报,2011,33(06):26-31+6.)应用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压汞测试等分析化验资料结合主因子分析、聚类分析将康村组储层孔隙结构划分为4个基本类型;孙军昌等(孙军昌,周洪涛,郭和坤,等.复杂储层岩石微观非均质性分形几何描述[J].武汉工业学院学报,2009,28(3):42-46.)以毛管压力-进汞饱和度模型计算分维数,并用其来评价储层非均质性;赵杰等(赵杰,姜亦忠,王伟男,等.用核磁共振技术确定岩石孔隙结构的实验研究[J].测井技术,2003,27(3):185-188.)通过核磁共振T2谱与压汞孔径分布的对比建立了转换模型系数与孔渗比的关系,考虑了顺磁物质对转换系数的影响并提出确定转换模型系数的方法;谭茂金等(谭茂金,赵文杰.用核磁共振测井资料评价碳酸盐岩等复杂岩性储集层[J].2006,21(2):489-493.)利用核磁共振测井T2分布判断储集空间类型及储层的有效性;刘卫等(刘卫,肖忠祥,杨思玉,等.利用核磁共振(NMR)测井资料评价储层孔隙结构方法的对比研究[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09,44(6):773-778.)对比了三孔隙组分比、相似对比法、平均饱和度误差最小值法和Swanson参数法在核磁共振孔隙结构评价中的应用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043165.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