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智慧门禁识别报警系统及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1033027.2 | 申请日: | 2020-09-27 |
公开(公告)号: | CN113012329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22 |
发明(设计)人: | 孙江伟;韩海涵;曹丽中;黄洋;吴忌;苏宇炜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家港智能电力研究院有限公司;张家港市恒拓科技服务合伙企业(有限合伙) |
主分类号: | G07C9/27 | 分类号: | G07C9/27;G07C9/38;G07C9/37;H04L29/08;G01S19/17;G01S19/42 |
代理公司: | 苏州市中南伟业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57 | 代理人: | 李柏柏 |
地址: | 215000 江苏省苏州市***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智慧 门禁 识别 报警 系统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智慧门禁识别报警系统及方法,包括后台服务器、移动端的楼宇安全管家APP以及配有PC端的门禁监控模块,楼宇安全管家APP和后台服务器、以及门禁监控模块与后台服务器均为交互设置。本发明将移动端的楼宇安全管家APP、配有PC端的门禁监控模块和后台服务器联动在一起形成完整的智慧门禁识别报警系统,一方面实现门禁机与后台服务器联动,增强门禁功能、提供来访客人的临时身份添加等功能,另一方面实现消防监控联动平台与后台服务器联动,在发生火警时,统一快速的调配在岗管理人员,还给出了管理人员处理警情的线路规划与导航,大大提高了警情的处理效率,以便达到高效、便捷的统一管理模式。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智慧门禁安全管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智慧门禁识别报警系统及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门禁是安防所有子系统里面与人相关的第一道防线,在安全防范备受重视的当下,门禁系统不仅在重要建筑体内应用规模日益增大,也开始越来越多的应用在之前被忽视的普通场所。目前门禁产品开始走向两个方向:联网型产品逐渐开始走向网络化,智能化;而小型系统开始网络化和内嵌操作系统。
传统的门禁系统使用同品牌的设备并进行高度集成,通过单一的门禁机完成一系列的人员管理、访问控制、以及状态监控的功能,这些功能的实现完全通过门禁机,用户使用时有空间的局限性。另外目前的小区管理由于智能化程度不高,因此,一旦出现火警等警报时,整个处理火警的场面较为混乱,难以提高警情的处理效率。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智慧门禁识别报警系统,包括后台服务器、移动端的楼宇安全管家APP以及配有PC端的门禁监控模块,所述楼宇安全管家APP和后台服务器、以及门禁监控模块与后台服务器均为交互设置,所述后台服务器用于对来自楼宇安全管家APP的数据和来自门禁监控模块的数据进行存储与管理,建立数据库;
所述楼宇安全管家APP包括身份管理平台,所述身份管理平台用于完成被管理人员信息的预录入,并将采集到的用户信息上传至后台服务器;
所述门禁监控模块包括门禁机控制器和消防监控联动平台,所述门禁机控制器配置有火警信号输入端口,门禁机控制器通过火警信号输入端口与消防监控联动平台实现联动;
所述消防监控联动平台包括虚拟三维实景地图和火警线路规划,所述虚拟三维实景地图以小区内的楼栋为单元,在每个楼栋的各个路段、楼栋外墙以及楼栋单元门的门外和门内均设置有摄像头,后台服务器将各摄像头的设置点在三维实景地图上显示且可调取各摄像头的实时监控数据;所述火警线路规划与虚拟三维实景地图联动,在有火警发生时,所述虚拟三维实景地图触发火警线路规划发生联动,以生成用于处理火警的线路规划。
采用以上技术方案,所述火警线路规划包括消防器材规划和管理人员规划,后台服务器将每个楼栋的消防器材的设置点在三维实景地图上显示,并对消防器材进行预定义,自动生成与消防器材具有唯一对应关系的标识;每个管理人员均配备有可视对讲机,可视对讲机内配置有GPS定位器,后台服务器将每个管理人员的位置在三维实景地图上显示,并对可视对讲机进行预定义,自动生成与可视对讲机具有唯一对应关系的编号。
采用以上技术方案,在有火警发生时,火警线路规划被触发联动,以发生火警的位置为圆心a,以该圆心a做圆a,同时以每个管理人员配备的可视对讲机的GPS位置为圆心b,以该圆心b做圆b,每个圆b与圆a的相交区域包括至少一个楼栋,该楼栋内的消防器材即与对应的管理人员自动生成配对的关系,计算每个管理人员由可视对讲机的GPS位置到达对应的楼栋取出消防器材并到达火警位置所需的时间,比较每个时间,确定参与火警处理的目标管理人员,后台服务器向目标管理人员的可视对讲机发送火警处理指令和对应的火警线路导航。
采用以上技术方案,所述门禁机控制器配置有摄像机,摄像机内置有人工智能算法,该摄像机与后台服务器交互设置,借助后台服务器的数据库实现身份识别认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家港智能电力研究院有限公司;张家港市恒拓科技服务合伙企业(有限合伙),未经张家港智能电力研究院有限公司;张家港市恒拓科技服务合伙企业(有限合伙)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03302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