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双驱动系统功率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011030559.0 | 申请日: | 2020-09-27 |
公开(公告)号: | CN114286580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05 |
发明(设计)人: | 陈登峰;陈雷;张舟云;叶茂;谢鸣锋;温小伟;许晨昊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汽车电驱动有限公司;上海电驱动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汽车电驱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5K7/20 | 分类号: | H05K7/20;H01L23/367;H01L23/473 |
代理公司: | 上海科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25 | 代理人: | 宣慧兰 |
地址: | 201806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驱动 系统 功率 装置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双驱动系统功率装置,包括双驱动功率组件和散热组件,所述散热组件包括第一散热支撑板和第二散热支撑板,所述双驱动功率组件分为两组,且对称排列在第一散热支撑板的单面,所述第一散热支撑板和第二散热支撑板密封连接形成与两组功率组件对应的两个冷却通道。与现有技术相比,双驱动系统功率装置体积更小,散热效果更好,电感更小,且更方便自动化装配。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控制器散热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双驱动系统功率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电驱动汽车行业的不断发展,汽车内部布置空间要求越来越严格,对驱动电机控制器的体积要求也越来越小,集成度要求也越来越高,以此来满足整车的布置要求。
然而,现有的驱动电机控制器内部,结构布置通常是功率模块与散热水道分离布置,散热水道集成在电机控制器箱体底面,用来给功率模块散热,尤其当在双电机驱动控制系统当中,需要装配两套同样的功率模块,同样散热系统也要扩大面积来给两个模块进行散热,这种分离的功率模块和散热水道的布置方式会造成整体电气装置的体积较大,集成度不高,而且装配工艺繁琐,很难满足当前驱动电机控制器集成化、小型化、自动化生产的发展需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双驱动系统功率装置。
本发明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双驱动系统功率装置,包括双驱动功率组件和散热组件,所述散热组件包括第一散热支撑板和第二散热支撑板,所述双驱动功率组件分为两组,且对称排列在第一散热支撑板的单面,所述第一散热支撑板和第二散热支撑板密封连接形成与两组功率组件对应的两个冷却通道。
两个冷却通道相互连通形成U形,其中一个冷却通道连接U形冷却通道进液口,另一个冷却通道连接U形冷却通道出液口。
所述第一散热支撑板和第二散热支撑板密封连接形成回流通道和与两组功率组件对应的两个冷却通道,两个冷却通道均与回流通道连通,两个冷却通道的入口和回流通道的出口位于散热组件的同侧,分流器位于入口和出口处,所述分流器分流两个冷却通道的冷却液,且阻隔冷却液与回流通道的回流液。
所述冷却通道的入口和回流通道的出口连接分流槽,分流槽连接位于第二散热支撑板的侧壁的分流槽进液口和分流槽出液口,所述分流槽出液口和分流槽进液口纵向排布,所述两个冷却通道与回流通道通过汇流槽连通,分流器位于分流槽内。
所述分流槽出液口位于分流槽进液口上方,所述的分流器包括本体和与本体连接的两个侧翼,所述本体的一端卡合于回流通道的内壁,所述回流通道的深度与分流槽出液口的大小相适应,另一端连接分流槽出液口和分流槽进液口之间的第二散热支撑板的侧壁,所述的两个侧翼卡合于分流槽的内壁,所述两个侧翼连接第一散热支撑板。
所述的分流槽和汇流槽均为长条形的凹槽。
所述两个冷却通道内部设有交错排列的散热针。
所述第一散热支撑板形成与双驱动功率组件对应的凸台,所述凸台与第二散热支撑板之间的腔体形成冷却通道,所述双驱动功率组件与凸台固定连接。
所述双驱动功率组件与绝缘板真空回流焊连接。
所述双驱动功率组件包括绝缘板,以及连接绝缘板的上管IGBT和下管IGBT,上管IGBT和下管IGBT相互反向固定在第一散热支撑板上,所述上管IGBT和下管IGBT均一端设有宽铜排,另一端设有窄铜排,所述上管IGBT的窄铜排连接下管IGBT的宽铜排,所述绝缘管连接第一散热支撑板。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汽车电驱动有限公司;上海电驱动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汽车电驱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未经上海汽车电驱动有限公司;上海电驱动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汽车电驱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03055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