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芦苇吸管内壁自动化抛光去绒毛工艺在审
申请号: | 202011011115.2 | 申请日: | 2020-09-23 |
公开(公告)号: | CN112123187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25 |
发明(设计)人: | 曾德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曾德伟 |
主分类号: | B24B29/08 | 分类号: | B24B29/08;B24B41/00;B24B41/06;B24B55/06;B27J1/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42500 江西省*** | 国省代码: | 江西;36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芦苇 吸管 内壁 自动化 抛光 绒毛 工艺 | ||
本发明涉及芦苇吸管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芦苇吸管内壁自动化抛光去绒毛工艺,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芦苇自动上料;步骤2.将芦苇切割成大小一致;步骤3.固定组件将切割好的芦苇夹持固定;步骤4.对芦苇内壁自动抛光;步骤5.对芦苇内部的绒毛进行吸收装载;步骤6.对抛光完的芦苇进行分段;步骤7.芦苇吸管自动下料装袋;本发明的工艺设计巧妙,工序间衔接顺畅,能够对芦苇内部的绒毛进行收集,使绒毛不会掉落到设备上,影响作业的环境,自动化程度高,一个人就可以负责一条生产线,生产效率是人工的5‑8倍,产能大幅提升,具有显著的经济价值。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芦苇吸管生产工艺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芦苇吸管内壁自动化抛光去绒毛工艺。
背景技术
芦苇多年水生或湿生的高大禾草,根状茎十分发达。秆直立,高1-3米,具20多节。叶鞘下部者短于其上部者,长于其节间;叶舌边缘密生一圈长约1毫米的短纤毛,易脱落;叶片披针状线形,无毛,顶端长渐尖成丝形。圆锥花序大型,分枝多数;小穗无毛;内稃两脊粗糙;花药黄色;颖果长约1.5毫米,芦苇为全球广泛分布的多型种。生于江河湖泽、池塘沟渠沿岸和低湿地。目前,芦苇被广泛用于生产天然吸管,具有绿色环保的显著优势。
目前的生产工艺在对芦苇加工成吸管的过程中,都是采用半自动化加人工的模式对芦苇进行加工,这样不仅效率低下增加了操作人员的劳动量,并且现有的设备在对芦苇内壁进行抛光去毛时,无法对绒毛进行收集,从而使绒毛会掉落到设备上,影响作业的环境;因此,要采用新的生产工艺,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芦苇吸管内壁自动化抛光去绒毛工艺,以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对芦苇加工时,通常都是采用自动化加人工的模式,这样不仅效率低下增加了操作人员的劳动量,并且现有的设备无法对绒毛进行收集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芦苇吸管内壁自动化抛光去绒毛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芦苇自动上料:设置传送组件、切割组件、推动组件、固定组件、抛光组件、吸收组件和分段组件,使用时通过操作人员将芦苇放置到传送组件的第一输送部件上,通过第一输送部件将芦苇输送到切割组件下方处;
步骤2.将芦苇切割成大小一致:由切割组件先对芦苇进行固定,再对芦苇的首端和末端进行切割,使芦苇的大小一致,为抛光组件、吸收组件和分段组件可以更好的对芦苇进行加工;
步骤3.固定组件将切割好的芦苇夹持固定:再由切割组件切割后通过第一输送部件将芦苇移动到推动组件上,再由推动组件对芦苇进行推动到第二输送部件上,通过第二输送部件先将芦苇移动到固定组件处,通过固定组件对芦苇进行固定夹持,为抛光组件和吸收组件提供一个稳定的工作环境;
步骤4.对芦苇内壁自动抛光:再通过抛光组件对芦苇的输出端对芦苇内壁进行转动抛光,使芦苇内部的粗糙度降低变得更加圆润;
步骤5.对芦苇内部的绒毛进行吸收装载:再由吸收组件的输出端将芦苇内部的绒毛进行吸收装载,从而可以对绒毛进行收集,来防止绒毛会掉落到设备上,影响设备作业的环境;
步骤6.对抛光完的芦苇进行分段:最后通过第二输送部件将芦苇输送到分段组件的下方处,通过固定组件再一次对芦苇进行固定夹持,通过分段组件对芦苇进行分段,使芦苇能够分成几段,获得所需的芦苇吸管;
步骤7.芦苇吸管自动下料装袋:最后,再通过第二输送部件上的辊筒将芦苇吸管移动下料到承载箱上,通过承载箱对芦苇吸管进行承载装袋,完成对芦苇吸管的包装。
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曾德伟,未经曾德伟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011115.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芦苇吸管内壁自动化抛光去绒毛机
- 下一篇:一种外部灭火系统及灭火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