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四元复合除藻剂的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1000855.6 | 申请日: | 2020-09-22 |
公开(公告)号: | CN111924914B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18 |
发明(设计)人: | 黄海弟;王艳云;赵金涛;孙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山恒生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2F1/00 | 分类号: | C02F1/00;C02F1/52;C02F1/56;C02F1/28 |
代理公司: | 广东有知猫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681 | 代理人: | 吴鸣 |
地址: | 200131 上海市浦东新区中国***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复合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属于蓝藻水体治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四元复合除藻剂的制备方法。本发明以超大孔分子筛作为基体,同时负载特定量的微米级三氧化二铝、气相法纳米二氧化硅、多孔交联聚苯乙烯微球以及磺甲基化聚丙烯酰胺,制备了四元复合除藻剂。本发明所制备的四元复合除藻剂实现了优异的絮凝效果,有助于蓝藻的彻底清除,能够广泛应用在富藻水体的治理过程中,并起到良好的除藻效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蓝藻水体治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四元复合除藻剂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氮、磷等富营养元素大量地排入水体中,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并由此产生大量的蓝藻水华,目前已成为水资源环境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蓝藻水华的大面积爆发,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处理,将造成腐烂变臭,不仅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生存环境,而且蓝藻本身能够释放藻毒素,进而严重危害饮用水的安全。
针对蓝藻水华的治理,现有技术一方面公开了一种蓝藻的综合处理装置,设置有打捞船和蓝藻自动收集机构,且打捞船位于蓝藻自动收集机构的一侧,并设置有加压机构,且加压机构与打捞船通过软管连接,加压机构包括灭藻阱池和灭藻阱,且灭藻阱位于灭藻阱池的内部,加压机构的一侧设置有气浮池,气浮池的一侧设置有离心脱水机构,加压机构、气浮池和离心脱水机构的一侧设置有沉淀池和净化湿地,且沉淀池位于净化湿地的一侧,其中蓝藻自动收集机构包括环形浮块、太阳能板、蓄电池、过滤腔、滤板、滤袋限位块、滤袋、潜水泵和出水管。该现有技术通过设置蓝藻自动收集机构进行蓝藻的自动收集,减少了蓝藻打捞时的人员消耗,实现了清洁能源,减少了电能的消耗;然而其处理效率偏低,成本仍然偏高,处理后的水域蓝藻依然存在大量生长的现象。
为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四元复合除藻剂的制备方法,以超大孔分子筛作为基体,同时负载特定量的微米级三氧化二铝、气相法纳米二氧化硅、多孔交联聚苯乙烯微球以及磺甲基化聚丙烯酰胺,取得了较好的除藻效果。
发明内容
针对现在技术中蓝藻处理效率较低的问题,本发明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四元复合除藻剂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磺甲基化聚丙烯酰胺的制备:将聚丙烯酰胺溶于水中,配置成水溶液,向水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调节pH值,之后加入一定量的甲醛、亚硫酸钠以及亚硫酸钾,升高温度反应一段时间后,冷却,经洗涤、干燥后得到所需的磺甲基化聚丙烯酰胺;
步骤二,聚乙烯醇水溶液的配置:称取平均分子量为14000-17000的聚乙烯醇,并配置成聚乙烯醇水溶液;
步骤三,称取微米级三氧化二铝、气相法纳米二氧化硅、多孔交联聚苯乙烯微球以及步骤一中制备的磺甲基化聚丙烯酰胺,混合均匀,将混合均匀后的组分加入步骤二中配置的聚乙烯醇水溶液中,搅拌得到混合液;以重量计,所述微米级三氧化二铝、气相法纳米二氧化硅、多孔交联聚苯乙烯微球以及步骤一中制备的磺甲基化聚丙烯酰胺重量比为1:3-5:0.5-1.5:5-8;
步骤四,将步骤三中所述的混合液均匀喷涂于超大孔分子筛上,升高温度保持一段时间后,冷却,即得到所述复合除藻剂。
优选地,步骤一中的所述聚丙烯酰胺的平均分子量为100万以下。
进一步地,步骤一中所述磺甲基化聚丙烯酰胺的磺化度为8%-15%。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二中的聚乙烯醇水溶液为聚乙烯醇与水以重量份为1:3-5混合而成。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三中的微米级三氧化二铝的平均粒径为0.2-8微米。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三中的气相法纳米二氧化硅的平均粒径约为7-35纳米。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三中的多孔交联聚苯乙烯微球的平均粒径为50-200微米,平均孔径为55-90纳米,交联度为2-6%。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山恒生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山恒生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00085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