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活性制备聚醚多元醇或聚醚酯多元醇的双组分催化体系及应用在审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2011000131.1 申请日: 2020-09-22
公开(公告)号: CN112111056A 公开(公告)日: 2020-12-22
发明(设计)人: 刘宾元;董金成;张莉 申请(专利权)人: 河北工业大学
主分类号: C08G64/34 分类号: C08G64/34;C08G64/18;C08G65/26;C08G65/28
代理公司: 天津翰林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2210 代理人: 赵凤英
地址: 300130 天津市红桥区*** 国省代码: 天津;12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一种 活性 制备 多元 聚醚酯 组分 催化 体系 应用
【说明书】:

发明为一种高活性制备聚醚多元醇或聚醚酯多元醇的双组分催化体系及应用。所述的催化体系包括双金属氰化物催化剂和促进剂;其中,活性促进剂与双金属氰化物催化剂的质量比为0.01~100:1;所述促进剂为:季铵盐、季鏻盐、金属盐、Lewis碱中的一种或多种。本发明使用这种催化体系能够高效的催化环氧化合物开环均聚或与二氧化碳和酸酐中的一种或两种共聚制备聚醚酯多元醇,反应6h时活性可以达到11kg聚合物/g DMC以上。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催化体系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双组分催化体系及其在催化环氧化合物开环均聚或与二氧化碳和酸酐中的一种或两种共聚高效制备聚醚多元醇和聚醚酯多元醇中的应用。

背景技术

二氧化碳是一种主要的温室气体,随着工业化的不断推进,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急剧增加。同时它也是最为廉价,存在最为广泛的无毒可再生的C1资源,所以如何高效利用CO2成为许多研究者关注的重点。其中,以二氧化碳与环氧化合物为原料共聚合成可降解的脂肪族聚碳酸酯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其已经被应用于新型聚氨酯材料、生物医用材料、气体阻隔材料、电池电解液材料、相变材料、胶黏剂、光刻胶、复合材料、橡胶材料补强剂等多个领域。

1969年Inoue首次报道了CO2与环氧丙烷在二乙基锌/水的催化体系下共聚生成聚碳酸酯,受到科学家的广泛关注,相继开发了多种催化体系,比如:二乙基锌/多质子催化剂、金属羧酸盐体系、稀土三元体系、金属卟啉体系、Salen体系等。

20世纪60年代,美国通用轮胎橡胶公司首次开发出双金属氰化物(DMC)催化剂可以催化环氧化合物开环均聚,且所得聚合物具有不饱和度低和分子量分布窄等优点,明显优于传统的KOH催化剂。1985年,Kuyper等首先用Zn3[Fe(CN)6]2催化二氧化碳与环氧化物共聚,聚合温度为35℃,反应时间大于48小时,催化活性仅为44g聚合物/g催化剂(US2500704)。而后,Kuyper等人制备了不同金属组成的双金属氰化物催化剂,其中以基于Zn3[Co(CN)6]2的DMC为催化剂,以聚丙二醇-400为起始剂催化PO与CO2共聚,其反应活性小于2g聚合物/g DMC,产物中碳酸酯单元含量约15%,副产物环状碳酸酯的含量大于20wt%(US4826887、US 4826953、US 4826952)。陈立班等用溶液沉淀法制备的金属氢化物催化剂用于PO与CO2共聚,分子量在2000~20000可控,且产物官能度与起始剂官能度一致(CN1060299)。王献红等使用不同羧基化合物做为起始剂用于PO与CO2共聚,碳酸酯单元含量达到45%,催化活性为2.2kg聚合物/g DMC,副产物PC的含量为7wt%左右,且分子量在2000~5000可控,分子量分布仅为1.5左右(J.Polym.Sci.Part A:Polym.Chem.,2012,50,5177-5184)。

2004年戚国荣课题组使用DMC催化环氧丙烷与邻苯二甲酸酐共聚制备了交替共聚的聚酯,催化活性达到10kg聚合物/g DMC,但所得聚酯分子量数均分子量低于3000(Journal of applied polymer science,2004,93,1788-1792)。2006年,wang等DMC催化剂催化马来酸酐,丁二酸酐及邻苯二甲酸酐分别与PO共聚制备聚醚酯多元醇,所得聚醚酯多元醇较传统聚醚多元醇制备的聚氨酯具有更优异的力学性能(Journal of appliedpolymer science,103,2007,417-424)。2014年,拜耳公司公开了一种DMC催化环氧化合物与二氧化碳、酸酐三元共聚制备聚醚酯多元醇的方法。酸酐化合物能够完全的反应进入到聚合物链中,反应活性达到5kg聚合物/g DMC(CN 103998489)。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北工业大学,未经河北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00013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