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辆跟车能力评价方法、装置、电子设备以及存储介质在审
| 申请号: | 202010977241.7 | 申请日: | 2020-09-17 |
| 公开(公告)号: | CN112100855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18 |
| 发明(设计)人: | 党利冈;孙亚夫;吴琼;梁长乐;于鹏;张春旺;陈圻钊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智能车联产业创新中心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6F30/20 | 分类号: | G06F30/20;G06Q10/06 |
| 代理公司: | 北京远大卓悦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69 | 代理人: | 卞静静 |
| 地址: | 100176 北京市大兴区北京经***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车辆 能力 评价 方法 装置 电子设备 以及 存储 介质 | ||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车辆跟车能力评价方法、装置、电子设备以及存储介质。所述方法包括:获取测试车辆的行驶状态、参照物的运动状态以及所述测试车辆和所述参照物之间的实际距离;根据所述测试车辆的行驶状态以及所述参照物的运动状态,确定所述测试车辆与所述参照物之间的最优距离;根据所述实际距离与所述最优距离之间的匹配结果,确定所述测试车辆的跟车能力。基于该方法和装置,可以实现对于车辆跟车能力的有效评价。
技术领域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计算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车辆跟车能力评价方法、装置、电子设备以及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技术的不断发展,自动驾驶能力评价是当前行业面临的一大难点。跟车测试场景是日常驾驶中最常见的典型场景之一,目前针对跟车场景的策略开发也做了大量的工作,然而现有的自动驾驶跟车能力评价方法不够系统化,理论基础不够牢固,整个领域还未形成一致并且有效的评价方法。
因此,希望有一种测试方法能够满足当前自动驾驶跟车行为的能力评价需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的一个目的是解决至少上述问题和/或缺陷,并提供至少后面将说明的优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车辆跟车能力评价方法、装置、电子设备以及存储介质,可以实现对于车辆跟车能力的有效评价。
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车辆跟车能力评价方法,包括:
获取测试车辆的行驶状态、参照物的运动状态以及所述测试车辆和所述参照物之间的实际距离;
根据所述测试车辆的行驶状态以及所述参照物的运动状态,确定所述测试车辆与所述参照物之间的最优距离;
根据所述实际距离与所述最优距离之间的匹配结果,确定所述测试车辆的跟车能力。
可选地,所述根据所述测试车辆的行驶状态以及所述参照物的运动状态,确定所述测试车辆与所述参照物之间的最优距离,包括:
根据所述测试车辆的行驶状态、所述参照物的运动状态以及测试场景,确定所述测试车辆与所述参照物之间的最优距离。
可选地,所述获取测试车辆的行驶状态、参照物的运动状态以及所述测试车辆和所述参照物之间的实际距离,包括:
获取测试时间区间内各测试时刻的测试车辆的行驶状态、参照物的运动状态以及所述测试车辆和所述参照物之间的实际距离;
根据所述测试车辆的行驶状态以及所述参照物的运动状态,确定所述测试车辆与所述参照物之间的最优距离,包括:
根据在所述测试时间区间内各测试时刻的所述测试车辆的行驶状态、所述参照物的运动状态,确定各测试时刻的所述测试车辆和所述参照物之间的最优距离;
所述根据所述实际距离与所述最优距离之间的匹配结果,确定所述测试车辆的跟车能力,包括:
根据所述测试时间区间内各测试时刻的实际距离与最优距离之间的匹配结果,确定所述测试车辆的跟车能力。
可选地,所述根据所述测试时间区间内各测试时刻的实际距离与最优距离之间的匹配结果,确定所述测试车辆的跟车能力,包括:
根据所述测试时间区间内各测试时刻的实际距离与最优距离之间的相对大小,将所述测试时间区间划分为跟车效率评价区间和跟车风险评价区间,其中,所述跟车效率评价区间所包含的各测试时刻的实际距离大于或者等于相应的最优距离,所述跟车风险评价区间所包含的各测试时刻的实际距离小于相应的最优距离;
根据所述跟车效率评价区间中各测试时刻的实际距离与相应的最优距离之间的匹配结果,确定所述测试车辆的跟车效率评价;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智能车联产业创新中心有限公司,未经北京智能车联产业创新中心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977241.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普外科用缝合装置
- 下一篇:安卓系统防止二次打包修改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