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无套筒墩头钢筋间接搭接的装配式绿色墙体及作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0970070.5 | 申请日: | 2020-09-16 |
公开(公告)号: | CN112302197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2-02 |
发明(设计)人: | 张克胜;刘文超;刘宇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交第四公路工程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4B2/00 | 分类号: | E04B2/00;E04B1/41;E04C2/06;E04C5/07;E04C5/16 |
代理公司: | 北京睿博行远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97 | 代理人: | 刘桂荣 |
地址: | 100000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套筒 钢筋 间接 装配式 绿色 墙体 作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无套筒墩头钢筋间接搭接的装配式绿色墙体及作法,包括上部预制墙体和下部墙体,还包括带墩头连接钢筋、预留孔洞、强化钢筋笼、水平坐浆层、灌浆孔和出浆孔;本发明采用“墩头钢筋‑钢筋笼强化预留孔‑灌浆锚固连接”作为剪力墙的竖向连接,该种竖向连接不使用套筒,施工成本大大降低,同时施工灌浆质量大幅提高,保证了墙体受力安全。其技术原理是利用再生混凝土预制剪力墙,带墩头的单排竖向分布钢筋伸出预制剪力墙顶面,在墙体底部的竖向分布钢筋之间预留圆孔,圆孔周围设置由水平钢筋与箍筋组成的钢筋笼,此剪力墙墙体构造形式简单、易于施工,且成本较低,适应了村镇装配式建筑的新发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无套筒墩头钢筋间接搭接的装配式绿色墙体及作法,属于结构工程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装配式建筑在20世纪初就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到六十年代装配式建筑已经在部分发达国家开始建造,其中英、法、前苏联等国最先做出了尝试。由于装配式建筑的建造速度快,而且生产成本较低,迅速在世界各地推广开来。我国于2015年开始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并出台了一系列相关举措促进装配式产业发展。研发低成本、高效受力、绿色环保的装配式结构体系及关键技术符合国家的政策指导,同时也有助于住宅产业化升级和和节能减排等相关政策的落地实施。
住宅结构中剪力墙结构是其主要形式之一,目前装配式剪力墙结构竖向连接多采用套筒灌浆连接的形式,该种连接技术对施工设备和工艺的要求较高,同时由于需要使用大量的套筒材料,工程成本也较高,因此很难在村镇地区推广应用,适于村镇建筑的装配式结构体系尚少。研究低、多层新型农房装配式结构抗震性能的已成工程亟待。为此,本发明提出一种无套筒墩头钢筋间接搭接的装配式绿色墙体,采用“墩头钢筋-钢筋笼强化预留孔-灌浆锚固连接”作为剪力墙的竖向连接,该种竖向连接不使用套筒,施工成本大大降低,同时施工灌浆质量大幅提高,保证了墙体受力安全。其技术原理是利用再生混凝土预制剪力墙,带墩头的单排竖向分布钢筋伸出预制剪力墙顶面,在墙体底部的竖向分布钢筋之间预留圆孔,圆孔周围设置由水平钢筋与箍筋组成的钢筋笼,装配施工时,吊装上层墙体,将下层墙体伸出的带墩头分布钢筋伸入上层墙体底部的预留孔中,向孔内灌注高强灌浆料,灌浆料充满预留孔以及20mm坐浆层,通过钢筋锚固实现上下层墙体的连接。不同于现浇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绑扎搭接、焊接或预制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套筒连接等方式,上下层墙体的竖向分布钢筋并不接触,实现一定距离的间接搭接,此种剪力墙墙体构造形式简单、易于施工,且成本较低,适应了村镇装配式建筑的新发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节点连接高效受力、结构施工成本低廉、施工隐蔽质量好、绿色生态环保等优点的无套筒墩头钢筋间接搭接的装配式绿色墙体及作法,以期有效解决现有装配式套筒连接剪力墙成本高、连接质量差、不适于村镇低、多次装配式建筑发展等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无套筒墩头钢筋间接搭接的装配式绿色墙体,所述装配式绿色墙体主要包括上部预制墙体1和下部墙体2,还包括带墩头连接钢筋3、预留孔洞4、强化钢筋笼5、水平坐浆层7、灌浆孔8和出浆孔9;上部预制墙体1在工厂预制完成,上部预制墙体1和下部墙体2的混凝土均采用再生纤维增强混凝土6,上部预制墙体1的底部设有预留孔洞4,且上部预制墙体1的墙体表面下部设有灌浆孔8和上部设有出浆孔9,预留孔洞4外部套有强化钢筋笼5进行保护和约束;下部墙体2外伸出带墩头连接钢筋3,且在下部墙体2的顶面预留水平坐浆层7;上部预制墙体1定位安装于下部墙体2上方的坐浆层7上,同时,下部墙体2的带墩头连接钢筋3插入到上部预制墙体1的预留孔洞4内,通过上部预制墙体1的灌浆孔8对预留孔洞4进行灌浆作业,出浆孔9出浆后进行封堵,形成一种无套筒墩头钢筋间接搭接的装配式绿色墙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交第四公路工程局有限公司,未经中交第四公路工程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97007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