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输电线路用散热性强的避雷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010966657.9 | 申请日: | 2020-09-15 |
公开(公告)号: | CN112420298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4-01 |
发明(设计)人: | 张千斌;蔡震;卢晓勇;曾鑫;王震;吴剑雄;朱翔;王光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湖州供电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C7/12 | 分类号: | H01C7/12;H01C1/082;H01C1/02;H05K7/20 |
代理公司: | 杭州杭诚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109 | 代理人: | 尉伟敏 |
地址: | 313000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输电 线路 散热 避雷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输电线路用散热性强的避雷装置,包括避雷器和保护外壳,所述避雷器设置在所述保护外壳的内部,所述保护外壳的内侧与避雷器之间构成散热腔,所述散热腔内设置有散热装置,所述散热装置用于当避雷器温度高于设定阈值时进行散热。本发明解决了现有的避雷装置散热性能差的技术问题。保护外壳与避雷器之间形成散热腔,当避雷器的温度高于设定阈值时,设置在散热腔中的散热装置运转进行散热,加快避雷器的散热速度,进而提高避雷器的散热性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避雷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输电线路用散热性强的避雷装置。
背景技术
雷击现象一直以来严重威胁电力的可靠运行,为了减少雷害事故的发生,电网采取各种防雷措施对输电线路进行保护,在输电线路上加装避雷装置就是其中一项防雷措施,然而散热一直是避雷装置的一个难题,经实验表明,过电压作用会使得避雷装置的绝缘套和瓷套内部温度过高,如果不能及时将热量散发出去,温度超过一定极限值,会大大影响芯体的导电效率,对导电体系造成破坏,使得避雷作用大大下降,并影响避雷装置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
例如,中国专利文献 CN210925629U 公开了“一种避雷器”,包括绝缘外壳和设置在绝缘外壳内的芯体,芯体包括多个并联组件,各并联组件沿轴向层叠布置,并联组件具有多个相互并联的电阻单元,各电阻单元沿轴向层叠布置。上述专利文献的不足之处在于避雷器只能依靠自身散热,散热性能差。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主要解决现有的避雷装置散热性能差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输电线路用散热性强的避雷装置,通过保护外壳与避雷器之间形成散热腔,并在散热腔中设置散热装置,当避雷器的温度高于设定阈值时,散热装置运转进行散热,加快避雷器的散热速度,进而提高避雷器的散热性能。
本发明的上述技术问题主要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得以解决的:本发明包括避雷器和保护外壳,所述避雷器设置在所述保护外壳的内部,所述保护外壳的内侧与避雷器之间构成散热腔,所述散热腔内设置有散热装置,所述散热装置用于当避雷器温度高于设定阈值时进行散热。
保护外壳与避雷器之间形成散热腔,当避雷器的温度高于设定阈值时,设置在散热腔中的散热装置运转进行散热,加快避雷器的散热速度,进而提高避雷器的散热性能。
作为优选,所述的散热装置包括温感装置、控制单元和换气装置,所述控制单元与温感装置和换气装置通讯连接;
所述温感装置设置在保护外壳的内部,用于检测散热腔的温度值并传送至控制单元;
所述控制单元设置在保护外壳的外部,用于判断散热腔的温度值是否高于设定阈值,并控制换气装置的运转;
所述换气装置设置在保护外壳的内部,用于所述散热腔与外界形成流动的空气循环进行散热。
温感装置用于检测散热腔的温度值(散热腔内空气与避雷器之间会进行热传导,进而导致散热腔内空气温度与避雷器的温度相同,因此通过检测散热腔的温度即可获取避雷器的温度),并将检测到的散热腔的温度上传至控制单元,控制单元判断散热腔的温度值是否高于设定阈值,若高于设定阈值则控制换气装置运转,使得散热腔与外界形成流动的空气循环,加速散热腔内空气的温度值的下降速率,进而加速避雷器的温度的下降速率,以此提高避雷器的散热性能,提高了避雷器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
作为优选,所述的散热装置还包括储水腔、散热通道、集水通道和抽水装置,所述储水腔的底部通过控水开关与散热通道的一端相连通,所述储水腔的侧壁与集水通道的一端通过抽水装置相连通,所述散热通道的另一端和集水通道的另一端通过连接通道相连通,所述控水开关和抽水装置受控于所述控制单元。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湖州供电公司,未经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湖州供电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966657.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