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机械零部件制备的抛光打磨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010959964.4 | 申请日: | 2020-09-14 |
公开(公告)号: | CN112338765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2-09 |
发明(设计)人: | 黄旭东;王剑;王寿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郎溪浩良锻造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4B29/02 | 分类号: | B24B29/02;B24B41/02;B24B41/04;B24B41/06;B24B47/12;B24B47/22 |
代理公司: | 连云港联创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32330 | 代理人: | 刘刚 |
地址: | 245000 安徽省黄山市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机械零部件 制备 抛光 打磨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机械零部件制备的抛光打磨装置,包括承载机构以及设置在承载机构上的打磨机构,打磨机构包括驱动电机、打磨底座和连接组件,驱动电机和打磨底座均设于承载机构上,连接组件与驱动电机的输出端连接;连接组件包括壳体、主动齿轮、夹持组件和多个从动齿轮,主动齿轮通过传动轴设于壳体底端的中心位置,且传动轴穿出壳体,多个从动齿轮分别通过转轴与主动齿轮啮合,夹持组件通过连接杆连接于从动齿轮,且夹持组件位于壳体的外侧,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着机械零部件的打磨装置只能逐一的对零部件进行打磨,导致打磨效率低,浪费人力物力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打磨装置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机械零部件制备的抛光打磨装置。
背景技术
机械零件(machine element)又称机械元件(machine part)是构成机械的基本元件,是组成机械和机器的不可分拆的单个制件。
机械零件既是研究和设计各种设备中机械基础件的一门学科,也是零件和部件的泛称。自从出现机械,就有了相应的机械零件。但作为一门学科,机械零件是从机械构造学和力学分离出来的。随着机械工业的发展,新的设计理论和方法、新材料、新工艺的出现,机械零件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有限元法、断裂力学、弹性流体动压润滑、优化设计、可靠性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CA)、实体建模(Pro、Ug、Soliworks等)、系统分析和设计方法学等理论,已逐渐用于机械零件的研究和设计。更好地实现多种学科的综合,实现宏观与微观相结合,探求新的原理和结构,更多地采用动态设计和精确设计,更有效地利用电子计算机,进一步发展设计理论和方法,是这一学科发展的重要趋向。
传统的对机械零部件打磨只能对零部件进行单独的打磨,这样使得打磨效率非常低,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现有技术中存在着机械零部件的打磨装置只能逐一的对零部件进行打磨,导致打磨效率低,浪费人力物力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出一种用于机械零部件制备的抛光打磨装置,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着机械零部件的打磨装置只能逐一的对零部件进行打磨,导致打磨效率低,浪费人力物力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用于机械零部件制备的抛光打磨装置,包括承载机构以及设置在承载机构上的打磨机构,所述打磨机构包括驱动电机、打磨底座和连接组件,所述驱动电机和打磨底座均设于所述承载机构上,所述连接组件与所述驱动电机的输出端连接;
所述连接组件包括壳体、主动齿轮、夹持组件和多个从动齿轮,所述主动齿轮通过传动轴设于所述壳体底端的中心位置,且所述传动轴穿出所述壳体,多个所述从动齿轮分别通过转轴与所述主动齿轮啮合,所述夹持组件通过连接杆连接于所述从动齿轮,且所述夹持组件位于所述壳体的外侧。
优选的,所述承载机构包括底座以及设置在底座的支撑组件,所述支撑组件包括第一支撑臂、伸缩杆、第二支撑臂和第三支撑臂,所述第一支撑臂呈L型,所述第一支撑臂一端固定于所述底座上,所述第一支撑臂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支撑臂的中心位置处通过插销连接,所述第三支撑臂的与所述第二支撑臂的一端连接,且临近所述底座,所述伸缩杆一端固定于所述伸缩杆的水平臂上,所述伸缩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支撑臂连接。
优选的,所述主动齿轮和从动齿轮与所述壳体底端的距离为1-2cm,所述主动齿轮和从动齿轮与所述壳体底端的距离为2-3cm。
优选的,所述夹持组件包括固定座、固定板和螺杆,所述固定座上开设有一个矩形凹槽,所述固定板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固定板分别与所述矩形凹槽的两个边贴合,两个所述固定板还连接有螺杆,且所述螺杆穿出所述固定座并延伸至固定座的外侧。
优选的,每个所述转轴与所述壳体底面的连接处均设有轴承,所述转轴套接在所述轴承内部。
优选的,所述驱动电机与所述第三支撑臂固定连接,所述传动轴连接于所述驱动电机的输出端连接。
优选的,所述打磨底座设于所述底座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郎溪浩良锻造有限公司,未经郎溪浩良锻造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959964.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电池储能装置
- 下一篇:一种汽车紧固螺栓全自动生产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