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杂化有机-金属框架磁性材料作为核磁共振造影剂的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2010941706.3 | 申请日: | 2020-09-09 |
公开(公告)号: | CN114225054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25 |
发明(设计)人: | 马雪华;陈天翔;吴爱国;林杰;刘闯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慈溪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61K49/10 | 分类号: | A61K49/10 |
代理公司: | 北京元周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540 | 代理人: | 张莹 |
地址: | 315300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有机 金属 框架 磁性材料 作为 核磁共振 造影 应用 | ||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杂化有机‑金属框架磁性材料作为核磁共振造影剂的应用,所述杂化有机‑金属框架磁性材料由铜金属有机框架作为载体搭载吡咯类杂环化合物而获得。所述杂化有机‑金属框架磁性材料室温下呈现超顺磁性且磁性稳定,可增强T1加权磁共振成像效果,具有良好作为核磁共振造影剂的应用前景。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一种杂化有机-金属框架磁性材料作为核磁共振造影剂的应用,属于生物医药领域。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纯粹的铁磁性物质并不多见,在室温下只有3种元素具有磁性:铁、钴和镍。在过去的几十年中,科学家付出很多努力,尝试发展部分含有或者全部由有机分子构成的有机磁体,如分子磁体、磁性有机金属框架和有机-无机杂化磁性材料等。其中,结合金属中心和有机分子构筑的杂化有机-金属磁性材料,由于有机相与无机相界面处存在强的价键相互作用,容易将电子从金属上剥离下来,使之具有部分磁性,产生了不同于组成单元的、新的性质。这种创新技术能够在多个领域都有应用前景,比如为磁共振成像(MRI)提供一个具有更好生物相容性和环境友好度的造影剂等。磁有序温度高于室温,是磁性材料能够在室温或高于室温应用的前提。然而,在有机磁体中,除了极少数的分子磁体和磁性有机金属框架结构显示了磁有序温度接近或高于室温,且产生的磁性很弱、不稳定,因此,这种有机-金属杂化磁性材料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杂化有机-金属框架磁性材料作为核磁共振造影剂的应用,所述杂化有机-金属框架磁性材料室温下呈现超顺磁性且磁性稳定,可增强T1加权磁共振成像效果,具有良好的作为核磁共振造影剂的应用前景。
一种杂化有机-金属框架磁性材料作为核磁共振造影剂的应用,所述杂化有机-金属框架磁性材料包括功能性材料和搭载功能性材料的铜金属有机框架;其中,所述功能性材料包括吡咯类杂环化合物。
本发明创造性地选择吡咯类杂环化合物,其与铜金属有机框架Cu-MOF进行配位,杂环化合物π电子体系电子云向Cu2+偏移,诱导Cu2+中心磁性化,使杂化有机-金属框架磁性材料具有部分磁性。
可选地,所述述杂化有机-金属框架磁性材料中还包括两亲性聚合物;其中,所述两亲性聚合物包覆在最外层。
可选地,所述杂化有机-金属框架磁性材料中两亲性聚合物的含量为20~60wt%。
可选地,所述两亲性聚合物选自磷脂-聚乙二醇、羧基化磷脂聚乙二醇、氨基化磷脂聚乙二醇、羟基化磷脂聚乙二醇、巯基化磷脂聚乙二醇、聚氧乙烯聚氧丙烯醚中的至少一种。
可选地,所述杂化有机-金属框架磁性材料中吡咯类杂环化合物的搭载量为10~80wt%。
可选地,所述杂化有机-金属框架磁性材料的粒径尺寸为40~300nm。
可选地,所述吡咯类杂环化合物选自原卟啉及其衍生物、四苯基卟啉四磺酸及其衍生物、5,10,15,20-四(4-吡啶基)卟啉及其衍生物、5,10,15,20-四(4-甲氧苯基)卟啉及其衍生物、5-(4-羧苯基)-10,15,2-三苯基卟啉及其衍生物、间-四苯基卟吩及其衍生物、中-四苯基卟啉-4,4’,4”,4”’-四甲酸及其衍生物中的至少一种。
可选地,所述吡咯类杂环化合物具有如下结构:
可选地,所述吡咯类杂环化合物通过配位键固定在所述铜金属有机框架上。
可选地,所述铜金属有机框架由含有铜金属离子的化合物和有机配体反应获得。
可选地,所述铜金属有机框架的粒径为40~300nm;所述铜金属有机框架的孔隙率为50~600m2/g。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慈溪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慈溪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941706.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