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出行链大数据的低碳出行碳减排量核验方法及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2010940108.4 | 申请日: | 2020-09-09 |
公开(公告)号: | CN112434116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2-21 |
发明(设计)人: | 杨军;刘莹;周瑜芳;张哲浩;蔡静;程颖;马皓;梁文博;史超;郑晓彬;薛晴;余柳;陈一凡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交通发展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G06F16/29 | 分类号: | G06F16/29;G06F16/2458;G06F17/11;G06F17/18 |
代理公司: | 北京方安思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472 | 代理人: | 李彪;刘振 |
地址: | 100073 北京***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出行 数据 排量 核验 方法 系统 | ||
本发明提供了基于出行链大数据的低碳出行碳减排量核验方法及系统,该方法包括:步骤1)获取出行数据的样本数据;步骤2)当样本数据为步行数据,转入步骤3);当样本数据为自行车数据,转入步骤4);当样本数据为电动自行车数据,转入步骤5);步骤3)采用步行出行距离的核验方法对样本数据进行核验及去重得到最终有效出行距离;根据最终有效出行距离计算步行的碳排放量;步骤4)采用自行车出行距离的核验方法对样本数据进行核验及去重得到最终有效出行距离;根据最终有效出行距离计算自行车的碳排放量;步骤5)采用电动自行车出行距离的核验方法对样本数据进行核验及去重得到最终有效出行距离;计算电动自行车的碳排放量。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碳减排量核算领域,具体涉及基于出行链大数据的低碳出行碳减排量核验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首先对于低碳,《中国发展低碳经济途径》给出了相关定义:一个新兴的经济社会体,与传统经济能源体相比,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能够节省能源、减少有害气体排放,同时还能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趋势,可以称为低碳趋势。
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是人类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基本共识。城市作为人类经济活动的中心,也是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聚集区。据统计,发达国家城市居民完全能耗的碳排放量占城市总排放量的30%-60%。中国,特别是较发达地区正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高能耗及高碳排放是这一发展阶段的核心特点,生活领域产生的碳排放问题值得引起重视。
随着2015年巴黎气候大会的召开,世界各国对于应对气候变化的关注度空前提升。中国作为全球最大温室气体排放国,近年来采取了多项措施履行二氧化碳减排承诺,碳交易是其中最有效的措施之一。国家发改委发布的《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管理办法》规范了自愿减排项目审定程序和步骤,其中也明确了减排量计算的准确性,该办法为有自愿碳减排意愿的企业提供进入碳交易的市场的通道。纵观国内外碳交易市场,目前碳交易的实施范围主要集中在工业生产领域,对于居民的低碳生活鲜有涉及。居民作为工业产品和服务消费的主体,其生活碳排放的控制对于控制温室效应、减缓全球气候变化至关重要。中国同时积极探索处于城市化、工业化加快进程中的低碳发展模式,在全国范围内全面铺开低碳试点工作。为了合理控制生活领域碳排放水平的快速增长,加快形成全社会公共参与的低碳社会建设新格局。其中中国广东省在世界范围内首次提出碳普惠创新,把碳交易的核心理念应用于居民的日常生活,将公众的低碳行为量化并予以激励。碳普惠制是在现有碳交易核心内涵由生产领域到生活领域的延伸,依据自愿减排交易管理办法规范流程申请减排项目,参与市场化碳交易。
首先对于低碳,《中国发展低碳经济途径》给出了相关定义:一个新兴的经济社会体,与传统经济能源体相比,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能够节省能源、减少有害气体排放,同时还能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趋势,可以称为低碳趋势。
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是人类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基本共识。城市作为人类经济活动的中心,也是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聚集区。据统计,发达国家城市居民完全能耗的碳排放量占城市总排放量的30%-60%。中国,特别是较发达地区正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高能耗及高碳排放是这一发展阶段的核心特点,生活领域产生的碳排放问题值得引起重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交通发展研究院,未经北京交通发展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940108.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柔性导电薄膜及其制备方法
- 下一篇:一种过滤介质材料的制备方法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数据系统、接收设备和数据读取方法
- 数据记录方法、数据记录装置、数据记录媒体、数据重播方法和数据重播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发送系统、数据发送装置以及数据结构
- 数据显示系统、数据中继设备、数据中继方法及数据系统
- 数据嵌入装置、数据嵌入方法、数据提取装置及数据提取方法
- 数据管理装置、数据编辑装置、数据阅览装置、数据管理方法、数据编辑方法以及数据阅览方法
- 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设备、数据发送和数据接收方法
- 数据发送装置、数据接收装置、数据收发系统、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和数据收发方法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再现方法、数据发送装置及数据再现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