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微构造地质体的成像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和计算机设备在审
申请号: | 202010936091.5 | 申请日: | 2020-09-08 |
公开(公告)号: | CN114427452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5-03 |
发明(设计)人: | 刘志远;张建伟;姜大建;刘来祥;王晓燕;庞海玲;郝爽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E21B49/00 | 分类号: | E21B49/00;E21B47/002;G06T7/00 |
代理公司: | 北京聿宏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72 | 代理人: | 吴大建;金淼 |
地址: | 100728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构造 质体 成像 方法 装置 存储 介质 计算机 设备 | ||
本发明提供一种微构造地质体的成像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和计算机设备,该方法包括:S200:利用不同的成像方法对目标储层进行成像,获得目标储层的多个初始成像数据体;S400:对目标储层的各个初始成像数据体的地震振幅进行归一化处理,得到目标储层的多个成像数据体;S600:确定目标储层的每个成像数据体的加权系数;S800:根据目标储层的各个成像数据体及其加权系数对目标储层的各个成像数据体进行加权求和,根据所述加权求和的结果确定目标储层的最终成像数据体,并根据目标储层的最终成像数据体对目标储层的微构造地质体进行成像。本发明提出的微构造地质体的成像方法,能够综合利用各种成像方法的优点,得到更加精确的成像结果。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油气地球物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微构造地质体的成像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和计算机设备。
背景技术
我国油气勘探已经进入深层勘探和精细勘探阶段。在此阶段,非常规油气藏、裂缝类油藏、薄互层油气藏、弱反射串珠、致密油气藏等等具备弱反射特征和特殊构造的油气储集体是油气工业界勘探工作的重点目标。而对此类油气藏的精细成像技术,是此类油气藏能够建产的重要前提。
以海相碳酸盐岩为例,此类储层富含油气资源,油气产量占世界总产量60%左右。在我国的四川盆地、塔里木盆地、鄂尔多斯盆地、渤海和南海珠江口等多个探区均有此类型和此类型特征的大型碳酸盐岩油气田。对该类储层多年的研究发现,碳酸盐岩地层的塌陷构造会形成大规模的长条状分布,在长条状的塌陷带会发育有圆形和扁形的断层。当溶洞碎屑与碳酸盐岩储层围岩具有较大的波阻抗差时,这些塌陷的溶洞及其碎屑在地震剖面上会表现为串珠状反射,因而碳酸盐岩储层的串珠状反射通常也被解释为塌陷的古溶洞。另外,由于埋藏深度增加导致差异压实作用会在塌陷的溶洞上方产生裂缝,从而使得这些溶洞连片成为规模较大的古溶洞体系,进而形成良好的油藏储集空间。我们通常称这类溶洞体系为缝洞连通体。朱生旺等通过钻井证实了这类塌陷溶洞体系正是好的产层。此类储层的地震资料绕射波发育、波组连续性差。因此,传统的以一次反射波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成像方法难以实现对碳酸盐岩储层的精确成像。塔河油田奥陶系缝洞型油藏未动用储量中86%位于弱反射区或者无明显反射特征的发育区。因此,加强对弱振幅反射特征区的成像的研究意义重大。
弱反射和裂缝发育的微构造储层研究主要集中在储层特征及成像两个方面。关于成像技术,当前已有许多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Kozlov和Moser等分别通过修改Kirchhoff叠前深度偏移积分公式中的加权函数,在成像过程中压制反射、突出保持绕射能量,依据反射和绕射能量在共偏移距道集、共炮道集、合成平面波道集等不同叠前道集以及局部成像矩阵道集上的时差、波形、能量分布等特征差异,利用倾角滤波、反射聚焦、加权Radon变换、平面波解构滤波、奇异值分解等波场分离方法提取弱反射能量,提高散射目标体的成像精度;朱生旺等利用倾角分解方法压制共散射点道集相干噪声以改善碳酸盐岩的绕射波成像分辨率;Cohen和Bleistein以小扰动近似和Born近似为理论基础,建立逆散射扰动反演成像方法;Tarantola、Mora和Pratt等1999年分别在时间和频率域探究了修正最佳地下介质模型的最小二乘反演方法;杜正聪等推导并利用Rytov近似傅里叶波场延拓算子对碳酸盐岩缝洞型储层进行正演和偏移并揭示其波场特征;卢明辉分析了频率域声波逆散射成像方法中影响碳酸盐岩溶洞成像精度的主控因素。
以上众多成像方法大部分聚焦于基于某个数学方法的改进来对成像效果进行提高。在实际应用层面,由于实际数据具有极其复杂的反射特征,单一方法的结果一般难以比较好的解决弱反射和微构造的成像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微构造地质体的成像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和计算机设备,以解决微构造地质体的精细成像问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未经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93609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