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面向高成分灵活负荷的需求响应互补式电价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010923284.7 | 申请日: | 2020-09-04 |
公开(公告)号: | CN112184285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1-05 |
发明(设计)人: | 汤瑞欣;朱伟东;符政鑫;许斯滨;许方园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G06Q30/02 | 分类号: | G06Q30/02;G06Q50/06;H02J3/00;H02J3/14 |
代理公司: | 广州粤高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102 | 代理人: | 张金福 |
地址: | 510062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面向 成分 灵活 负荷 需求 响应 互补 电价 系统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面向高成分灵活负荷的需求响应互补式电价系统,包括最优需方响应互补式新电价制定系统、标识判断模块、电网调度模块、高成分灵活负荷用户群、其他用户群;其中:最优需方响应互补式新电价制定系统分别连接至标识判断模块、电网调度模块、高成分灵活负荷用户群、其他用户群;标识判断模块与高成分灵活负荷用户群连接;电网调度模块与高成分灵活负荷用户群连接;电网调度模块与其他用户群连接。本发明通过最优需方响应互补式新电价制定系统、标识判断模块、电网调度模块的配合,借助互补式电价机制,为高成分灵活负荷群提供带互补性电价线形的多条电价,实现其错峰用电,降低了电力系统运营成本,提升了社会能效水平。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力系统技术领域,更具体地,涉及一种面向高成分灵活负荷的需求响应互补式电价系统。
背景技术
智能电网是全球电力系统的未来发展趋势。作为智能电网的主要角色之一,需求响应通过电力公司和用户之间的互操作性,促进电力用户以更高效的方式用电。通过需求响应,电力公司在需求侧管理中获得一种影响电力负荷特性的运行模式。在网络操作中,需求响应有助于减少峰值用电需求,从而减轻昂贵或紧急生成的用电需求,如旋转备用的需求。
需求响应可分为两类:第一类为基于时间的需求响应;第二类为基于激励的需求响应。基于激励的需求响应是根据时间来发挥作用的,通过高级的契约规则,顾客的消费行为会发生暂时的改变。针对负荷变化,电力公司给出了相应的补偿或处罚。基于时间的需求响应也称为基于价格的需求响应,是指用户根据收到的价格信号响应地调整电力需求,包括分时电价响应、实时电价响应、剑锋电价响应等。
美国电力市场环境开放,是目前世界上实施需求响应项目最多,种类最齐全的国家,有三种典型的商业运作模式:政府直接管理模式、电网公司管理模式和独立第三方管理模式。欧洲共有八大区域性电力市场,各自有不同的市场规则及技术标准,没有一个整体性的需求响应实施计划,且各国开展的需求响应项目主要依据各自制定的方案和规则。中国需求响应的发展还主要是需求侧管理,市场化不强,用户参与度很低,多侧重与行政手段,“有序用电”是中国的主要原则,特别在迎峰度夏期间。
分时电价根据电网的负荷变化情况,将每天划分为谷段、平段、峰段等多个时段,对各时段分别制定不同的电价水平,以鼓励用户合理安排用电时间,实现削峰填谷,提高电力资源的利用效率,是目前最受欢迎的需求响应措施。但在传统的分时电价模式下,区域内所有用户的分时电价是相同的,这使大部分用户都将负荷集中转移到同一时间段,减弱了“削峰填谷”的效果。
在现有技术中,公开号为CN105470971A的中国发明专利,于2016年04月06日公开了一种灵活自适应电力负荷控制系统及其控制方法,所述系统包括:需求响应中心、二级采集控制设备、一级采集控制设备、用户用电设备、云端设备和用户终端设备。该方案能在一定程度上支持多种需求响应模式,并提出了具有一定灵活性的电力负荷控制解决方案,但是并未能解决前述问题,因此,用户急需一种面向高成分灵活负荷的需求响应互补式电价系统。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解决传统分时电价模式下,区域内所有用户的分时电价均相同而导致“削峰填谷”效果被减弱的问题,提供了一种面向高成分灵活负荷的需求响应互补式电价系统。
本发明的首要目的是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面向高成分灵活负荷的需求响应互补式电价系统,包括最优需方响应互补式新电价制定系统、标识判断模块、电网调度模块、高成分灵活负荷用户群、其他用户群;其中:
所述最优需方响应互补式新电价制定系统与标识判断模块连接;
所述最优需方响应互补式新电价制定系统与电网调度模块连接;
所述最优需方响应互补式新电价制定系统与高成分灵活负荷用户群连接;
所述最优需方响应互补式新电价制定系统与其他用户群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工业大学,未经广东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923284.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铁塔攀爬防坠套筒及使用方法
- 下一篇:一种馄饨皮加工叠皮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