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复合固态电解质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0911756.7 | 申请日: | 2020-09-02 |
公开(公告)号: | CN112018440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7-15 |
发明(设计)人: | 冯联友;王兴;赵俊伟;景慧娟 | 申请(专利权)人: | 安徽天时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10/0565 | 分类号: | H01M10/0565;H01M10/0525;H01M10/4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42099 安徽省宣城市经济***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复合 固态 电解质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固态电解质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复合固态电解质及其制备方法,所述的方法包括:(1)制备多孔纤维;(2)制备掺杂有多孔纤维的聚醋酸乙烯酯复合乳液;(3)在惰性气体的保护下,将上述掺杂有多孔纤维的聚醋酸乙烯酯复合乳液分散到有机溶剂中,加入造孔剂,再流延成膜,经真空干燥处理即得凝胶聚合物薄膜;(4)将干燥处理后的凝胶聚合物薄膜在惰性气体的保护下浸没到锂盐电解液中浸渍处理,取出即得所述的复合固态电解质;本发明提供的复合固态电解质,不但有聚合物链段运动对锂离子的传递运输,又有锂离子在增塑剂提供的液态微相中的高效迁移,进而确保了较高的离子电导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固态电解质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复合固态电解质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锂离子电池得到了大力发展,逐步的应用于移动电子设备和电动汽车等领域中,随着锂离子电池的大规模应用,其安全问题也不容忽视,由于传统锂离子电池中含有大量易燃易爆的有机液态电解液,当电池过充过放或者发生冲击碰撞时,容易导致电池的燃烧甚至是爆炸。锂离子电池的安全性问题也限制了锂离子电池进一步的大规模应用。为此,研究人员提出了全固态锂电池,其包括正极、负极和固态电解质组成,不含有任何液体电解液,因此克服了液态电解液所具有的缺陷,有望从根本上解决液态电解液所带来的安全性问题,进而使全固态锂电池具备广阔的应用前景。
目前主流的固态电解质包括无机固态电解质、聚合物或复合物固态电解质、薄膜固态电解质。其中,无机固态电解质已经报道的类型有钙钛矿型,NASICON型,石榴石型,硫化物型。典型的钙钛矿固态电解质是Li3xLa2/3-xTiO3,具有优异的锂离子导电性,在室温下达到10-3S/cm。尽管这种材料引起了很多研究者的兴趣,但它在锂电池方面的应用被认为是不合适的,因为材料和金属锂的接触会减少Ti4+数量。NASICON型复合物在十九世纪六十年代首次被发现,经过Na1+xZr2SixP3-xO12类材料的发展后在1976年命名为“NASICON”。NASICON型材料被认为是很适合高压固态电解质电池的固体电解质。石榴石型材料的通式为A3B2Si3O12,A阳离子和B阳离子分别是八配位和六配位,从1969年第一次发现Li3M2Ln3O12(M=W或者Te)后,一系列石榴石型材料被相继发现,典型的系统有Li5La3M2O12(M=Nb或Ta),Li6ALa2M2O12(A=Ca,Sr或Ba;M=Nb或Ta),Li5.5La3M1.75B0.25O12(M=Nb或Ta;B=In或Zr)和立方晶系Li7La3Zr2O12和Li7.06M3Y0.06Zr1.94O12(M=La,Nb或Ta),其中Li6.5La3Zr1.75Te0.25O12在室温下的离子导电性高达1.02×10-3S/cm。在1986年开始研究硫化物型的固态电解质Li2S-SiS2系统,此后该系统开始被广泛研究,报道中的最高的导电性材料是掺杂Li3PO4的Li2S-SiS2体系,导电性可达6.9×10-4S/c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安徽天时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安徽天时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911756.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