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智能型金属铸造用冷却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010895890.2 | 申请日: | 2020-08-31 |
公开(公告)号: | CN112008067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25 |
发明(设计)人: | 张厚明;徐乐高;赵欣泰;傅凡一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长市天翔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2D27/04 | 分类号: | B22D27/04 |
代理公司: | 北京文苑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516 | 代理人: | 乔志员 |
地址: | 239300 安徽省***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智能型 金属 铸造 冷却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智能型金属铸造用冷却装置,包括工作箱,所述工作箱的左右两侧均固定安装有数量为两个的支撑柱,所述工作箱的内部左右两侧均固定安装有集水池,所述集水池的内部固定安装有数量为两个的隔板,所述集水池的内部固定安装有数量为三个的防水罩,所述防水罩的内部固定安装有延伸至两个集水池的相对面的电动推杆。该智能型金属铸造用冷却装置,通过受热后的导热板将热量传导给推杆,受热后的推杆将热量传递到给冷却水池内部的水,受热后的冷水变成热水,进而使模具散发的热量得到了回收利用,且集水池通过隔板分隔出的多个冷却水池,可以避免集水池较大不方便对冷水进行加热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金属铸造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智能型金属铸造用冷却装置。
背景技术
金属铸造是将金属熔炼成符合一定要求的液体并浇进铸型里,经冷却凝固、清整处理后得到有预定形状、尺寸和性能的铸件的工艺过程。
现有的金属铸造技术应用已经十分广泛了,铸造毛胚因近乎成形,而达到免机械加工或少量加工的目的降低了成本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时间,针对现有的金属铸造,在毛坯浇筑后需对其进行冷却,而现有的冷却装置不方便对模具进行拿取,且冷却过程中模具散热的热量不能得到回收利用,难以满足社会的需求,故而提出了一种智能型金属铸造用冷却装置来解决上述中的问题。
发明内容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智能型金属铸造用冷却装置,具备方便拿取和方便热能回收的优点,解决了现有的金属铸造,在毛坯浇筑后需对其进行冷却,而现有的冷却装置不方便对模具进行拿取,且冷却过程中模具散热的热量不能得到回收利用的问题。
(二)技术方案
为实现上述方便拿取和方便热能回收的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智能型金属铸造用冷却装置,包括工作箱,所述工作箱的左右两侧均固定安装有数量为两个的支撑柱,所述工作箱的内部左右两侧均固定安装有集水池,所述集水池的内部固定安装有数量为两个的隔板,所述集水池的内部固定安装有数量为三个的防水罩,所述防水罩的内部固定安装有延伸至两个集水池的相对面的电动推杆,三个所述电动推杆远离支撑柱的一侧均与位于工作箱内部的导热板固定连接,所述工作箱的顶部左右两侧均固定安装有固定台,两个所述固定台的相对面均固定安装有定位气缸,所述工作箱的顶部左右两侧均固定安装有位于两个固定台之间的电机,所述电机的输出轴处固定连接有延伸至工作箱内部并与工作箱转动连接的丝杠,所述丝杠的外部螺纹连接有螺纹套,两个螺纹套的相对面均与位于工作箱内部的支撑板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板的顶部前后左右四侧均固定安装有立柱,四个所述立柱的顶部均与横板固定连接,四个所述立柱的之间均与定位板固定连接,所述工作箱的顶部左右两侧均固定安装有安装柱,两个所述安装柱的顶部均与安装顶板固定连接,所述安装顶板的顶部固定安装有延伸至四个立柱之间并与定位板固定连接的三级伸缩柱,左侧所述安装柱的左侧固定安装有控制箱。
优选的,所述支撑柱的底部设置有支撑脚,所述工作箱的左右两侧均设置与集水池相对应的进水管和排水管。
优选的,两个所述隔板将集水池分隔为数量为三个的冷却水池,所述防水罩的数量为六个,且相邻三个防水罩分别位于三个冷却水池的内部。
优选的,所述电动推杆的推杆贯穿集水池并延伸至两个集水池的相对面,且集水池的内部和外部均设置有推杆外部的密封块,所述导热板为石墨烯板。
优选的,两个所述固定台的相对面均设置有位于定位气缸外部的固定架,所述工作箱的内底壁左右两侧均设置有位于丝杠外部并与其转动连接的轴承座。
优选的,两个所述螺纹套通过与支撑板的连接而得到限位,所述立柱与横板为一体化结构。
优选的,所述安装柱与安装顶板为一体化结构,所述安装顶板的顶部设置有三级伸缩柱外部的安装架,所述三级伸缩柱的底部贯穿安装顶板和横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长市天翔集团有限公司,未经天长市天翔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89589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