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具有持久抗菌、抗病毒特性的织物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0849161.3 | 申请日: | 2020-08-21 |
公开(公告)号: | CN112080940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1-14 |
发明(设计)人: | 陈姗姗;杨柯;张炳春;杨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D06N3/00 | 分类号: | D06N3/00 |
代理公司: | 沈阳优普达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21234 | 代理人: | 张志伟 |
地址: | 110016 辽***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具有 持久 抗菌 抗病毒 特性 织物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公共医疗、卫生领域,具体为一种具有持久抗菌、抗病毒特性的织物及其制备方法,用于医院、学校、商场、飞机等公共密闭场所中织物用品、医用防护服、医用口罩等织物用品,具有持久抗菌和抗病毒的特征。将含铜材料和可以产生活性氧的物质固定/分散在织物表面的聚合物涂层中,从而可实现织物的抗菌、抗病毒功能。这种具有高效、持久抗菌、抗病毒功能的织物在使用过程中可以经光照产生活性氧,进一步与无机铜离子作用产生具有强氧化性的活性自由基,从而实现抗菌、抗病毒功能。聚合物涂层中的功能化材料是通过化学动力和光动力的途径起作用的,作用过程中功能材料起催化作用,基本未消耗,所以可以表现出持久抗感染的功能。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公共医疗、卫生领域,具体为一种具有持久抗菌、抗病毒特性的织物及其制备方法,用于医院、学校、商场、飞机等公共密闭场所中织物用品、医用防护服、医用口罩等织物用品,具有持久抗菌和抗病毒的特征。
背景技术
目前,抗菌织物的研究较多,主要解决途径是通过加入纳米银或纳米氧化锌等抗菌、抗病毒材料来实现织物的抗菌和抗病毒性能。大量研究表明,纳米银具有优异的杀灭细菌和病毒的能力,被应用于现有抗菌和抗病毒织物中。如:已授权公开的中国发明专利CN207202124 U,公开了一种带有纳米硝酸银层的抗病毒口罩,硝酸银层的添加赋予了口罩高效的抗病毒和抗菌活性。纳米氧化锌作为一种光触媒材料,也是应用较多的抗菌材料。如:已授权公开的中国发明专利CN 107981441 B,公开了一种带有铒元素掺杂的纳米氧化锌层的抗病毒口罩,克服了现有医用口罩的杀菌性能有待提高的难题。但这种通过添加抗菌、抗病毒活性层的方法实现口罩抗菌、抗病毒功能的做法,仍然可以使口罩具有一定的功能,但材料利用率较差,由于需要多层设计,使得口罩的透气性,舒适度大打折扣。
已有研究证实,铜是一种具有抗菌和抗病毒特性的材料,但在作用机制研究方面还不够明确。在研究铜离子和亚铜化合物的抗菌、抗病毒过程中发现,二价铜离子之所以具有杀菌作用,是因为细菌在有氧条件下的代谢过程中会产生活性氧(ROS)和过氧化氢(H2O2),二价铜离子会相继发生一系列反应,生成具有强氧化性的羟基自由基,起到杀菌作用。但病毒无代谢过程,因此无ROS生成,所以二价铜离子没有表现出明显的抗病毒活性。而一价铜离子则有很强的抗病毒活性。已有授权公开的中国发明专利:CN 102264231 B,公开了一种将一价铜化合物固定在基体表面来实现基体抗病毒功能的方法。但一价铜离子的稳定性很差,大多数条件下不能稳定存在。本发明提出将一种具有长效杀菌作用的铜化合物与光触媒材料配合使用,同时发挥化学动力和光动力的作用,实现1+1大于2的杀菌效果,并将上述材料复配到织物中,从而实现织物具有高效、持久抗菌,抗病毒的特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持久抗菌、抗病毒特性的织物及其制备方法,在保证现有织物透气性和轻便性的同时,在现有织物中引入具有持久抗菌和抗病毒功能的材料,实现高效、持久抗菌和抗病毒的性能,解决现有织物容易粘附和携载细菌和病毒等问题。
本发明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具有持久抗菌、抗病毒特性的织物,在织物基材表面制备具有抗菌、抗病毒功能的涂层,该涂层中添加可以产生具有抗菌、抗病毒功能的氧自由基或羟基自由基的功能物质,该功能物质是含铜材料和可以产生活性氧(ROS)的物质。
所述的具有持久抗菌、抗病毒特性的织物,具有抗菌、抗病毒功能的涂层中,含铜材料和可以产生活性氧物质通过物理共混的形式分散在涂层材料中,或者通过化学键合或静电作用结合在涂层材料表面,含铜材料和可以产生活性氧物质均与涂层材料具有相容性。
所述的具有持久抗菌、抗病毒特性的织物,具有抗菌、抗病毒功能的涂层中,含铜材料的摩尔百分比在1‰~50%的范围内,可以产生活性氧物质的摩尔百分比在1‰~50%的范围内,其余为具有吸水性的聚合物涂层材料,该材料为上述两种功能材料以外的全部组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84916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