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无创缝合的透明蚕茧基双面胶的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0837272.2 | 申请日: | 2020-08-19 |
公开(公告)号: | CN111888518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0-26 |
发明(设计)人: | 蓝广芊;胡恩岭;陆飞;谢瑞琪;余堃;王义鑫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南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L24/00 | 分类号: | A61L24/00 |
代理公司: | 重庆智慧之源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0234 | 代理人: | 高彬 |
地址: | 400715***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缝合 透明 蚕茧 双面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无创缝合的透明蚕茧基双面胶的制备方法,先使用三元溶液处理蚕茧获得柔软、透明蚕茧膜,然后在柔软、透明蚕茧膜的表面喷涂甲酸‑氯化钙溶液,使蚕茧膜的表面得以改性获得粘性,再挥发甲酸,得到用于无创缝合的透明蚕茧基双面胶。本发明制备的用于无创缝合的透明蚕茧基双面胶具有良好的柔软性、延展性和透明性,在粘附伤口时一直保持柔软的状态而不会变硬,而且能适应湿组织黏附,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本发明取材于天然材料,省去复杂的制备工艺,操作简单,适合工业化生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无创缝合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无创缝合的透明蚕茧基双面胶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在人体手术或受伤后,伤口缝合作为伤口愈合的关键步骤之一,直接影响到伤口愈合的好坏。由于存在受伤组织的位置、形状等不确定性因素,增加了伤口缝合难度,使得在缝合这类伤口时需要医生具有相当高的缝合技术。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不同部位的组织器官生长恢复能力不一样,需采取不同的缝合方式;不同层的组织需分开缝合;损伤部位及组织纤维的排列方式也影响着缝合方法。
以医用粘合剂为核心的无创缝合可以解决传统缝合方式难以触及的位置,同时操作简便,闭合伤口速度快,且不会对伤口造成二次损伤,在临床应用中相对于传统缝合方式(缝合线、钢钉等)具有明显的优势。在新型医用粘合材料的研究中,目前主要有由贻贝启发的粘附性水粘胶、通过光引发亚氨基交联反应的水凝胶以及通过甘氨酸衍生物-乙烯基单体与羟基磷灰石制备的粘附剂水凝胶三类粘合材料。由贻贝启发的粘附性水粘胶主要以聚多巴胺为基材,利用聚多巴胺与贻贝蛋白相似的结构制备具有对不同表面的高粘附性、细胞亲和性等优点的粘附剂虽然这类粘附剂对皮肤表面具有很强的粘附性,但是在手术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涉及到粘合湿组织的情况,而在粘合湿组织的过程中,两个粘合表面的分子会被水分离开,所以这种粘附剂难以粘附湿组织。通过光引发亚氨基交联反应的水凝胶是通过光引发亚氨基交联反应使水粘胶与人体表面的氨基共价结合从而实现粘附的水凝胶。甘氨酸衍生物-乙烯基单体与羟基磷灰石制备的粘附剂水凝胶是通过添加具有生物相容性的甘氨酸衍生物-乙烯基单体与羟基磷灰石制备的粘附剂水凝胶。通过光引发亚氨基交联反应的水凝胶和甘氨酸衍生物-乙烯基单体与羟基磷灰石制备的粘附剂水凝胶都能用于湿组织黏附,但是其是通过化学反应合成,制备过程比较复杂,而且制备过程存在环境不相容的问题,从而阻碍了这两类水凝胶发展。
相较于合成材料,天然材料更能适应水凝胶的发展。丝素蛋白是一种可再生的蛋白质类天然材料,具有来源广泛、生物相容性好、可降解性好、机械性能可调等优点,在生物医学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此外,有研究表明,丝素蛋白可以通过交联剂交联或与其他聚合物共组装制备胶粘剂。其中,钙离子能够改变丝素蛋白中的二级结构从而使丝素蛋白膜具有很多不同的性能。例如,Hyunjoo J.Lee等人利用甲酸-氯化钙溶液制备了一种丝素蛋白基胶水。钙离子在甲酸溶液中具有捕水的功能并通过金属螯和作用与丝素蛋白中的无规线团相结合,使得这种胶水具有良好的重复使用性能、拉伸性能、生物相容性和粘附性。然而,这种胶水是液体的,不能成形,导致了它的机械性能缺失。此外,它在使用过程中需要基材,无法应用于湿组织,从而限制了它在医用粘附剂中的应用。
针对现有粘附剂所存在的问题,未来缝合用粘附剂的研发重点应为使粘附剂具备湿组织粘附性并取材于天然材料,省去复杂的制备工艺,扩大产品的可应用范围。同时,综合考虑材料的物理性质,使粘合剂能够粘合组织的同时,具备与组织相似的理化性质,如柔软性、延展性、透明性等。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无创缝合的透明蚕茧基双面胶的制备方法。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南大学,未经西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83727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