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电动机零位角自学习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0795560.6 | 申请日: | 2020-08-10 |
公开(公告)号: | CN112098726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18 |
发明(设计)人: | 杨盟;陈剑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宁波吉利汽车研究开发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R25/04 | 分类号: | G01R25/04 |
代理公司: | 广州三环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02 | 代理人: | 郝传鑫;贾允 |
地址: | 315336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动机 零位 自学习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一种电动机零位角自学习方法,包括:零位角标定设备基于用户的操作指令向发动机控制设备发送第一验证指令;发动机控制设备接收第一验证指令;基于第一验证指令向零位角标定设备反馈第一当前运行模式参数;零位角标定设备根据接收到的第一当前运行模式参数确定发动机控制设备模式是否正确;当正确时,向发动机控制设备反馈第一验证通过指令,并向电动机逆变控制设备发送第二验证指令;发动机控制设备根据接收到的第一验证通过指令进入零位角标定模式以启动发动机,使得发动机处于怠速工作状态;电动机逆变控制设备接收第二验证指令;基于第二验证指令开始零位角自学习。本方案可以在整车下线时对P1电动机进行零位角自学习,保证产线的生产效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电动机零位角自学习方法。
背景技术
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使用电动机驱动,整车在总装工厂下线时,电动机需要进行零位角自学习,保证车辆下线后电动机控制准确性。不同的动力系统电动机进行零位角学习方案不同,纯电动汽车的零位角学习最为简单。混合动力变速箱内集成电动机的零位角学习方案较为复杂,需要特殊方法进行零位角标定。
一般电动机生产完成后,都要进行旋转变压器零位角标定。通过将电动机运行到设定转速,测量此时控制器的输入电流是否在要求范围内,如果在这个范围内,说明测试零位角初始位置正确,如不在这一个范围,则需要调整。由于每台电动机对应不同的零位角,因此每个零位角与电动机是一一对应。新能源汽车在总装下线时,需要进行零位角标定,并将零位角数据写入控制器中。对于混合动力汽车不同的动力系统结构,需要设定不同的方法。
本发明主要解决P1混动系统结构中P1电动机的零位角标定方法,P1电动机一般没有单独壳体,无法进行单独零位角标定,都需要将P1电动机和发动机、变速箱动力总成合装后,才能进行运行。在动力总成上车前,P1电动机都先采用统一默认的零位角数据,等到上车后针对每一台车的P1电动机再分别进行零位角标定。在当前阶段小批量试制车辆进行零位角标定时,都是通过手动方式对P1电动机进行零位角自学习,效率低下。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动机零位角自学习方法,所述方法应用在P1混动系统的车辆上,所述方法包括:
零位角标定设备基于用户的操作指令向发动机控制设备发送第一验证指令;
所述发动机控制设备接收所述第一验证指令;基于所述第一验证指令向所述零位角标定设备反馈第一当前运行模式参数;
所述零位角标定设备根据接收到的第一当前运行模式参数确定所述发动机控制设备模式是否正确;当确定所述发动机控制设备模式正确时,向所述发动机控制设备反馈第一验证通过指令,并向电动机逆变控制设备发送第二验证指令;
所述发动机控制设备根据接收到的所述第一验证通过指令进入零位角标定模式以启动发动机,使得所述发动机处于怠速工作状态;
所述电动机逆变控制设备接收所述第二验证指令;基于所述第二验证指令开始零位角自学习。
另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电动机零位角自学习方法,所述方法应用在P1混动系统的车辆上,所述方法包括:
基于用户的操作指令向发动机控制设备发送第一验证指令,以使所述发动机控制设备基于所述第一验证指令反馈第一当前运行模式参数;
根据接收到所述发动机控制设备发送的第一当前运行模式参数确定所述发动机控制设备模式是否正确;
当确定所述发动机控制设备模式正确时,向所述发动机控制设备反馈第一验证通过指令,并向电动机逆变控制设备发送第二验证指令,以使得所述发动机控制设备根据接收到的所述第一验证通过指令进入零位角标定模式以启动发动机处于怠速工作状态和所述电动机逆变控制设备基于所述第二验证指令开始零位角自学习。
进一步地、所述方法还包括: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宁波吉利汽车研究开发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未经宁波吉利汽车研究开发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79556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