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电动机零位角自学习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0795560.6 | 申请日: | 2020-08-10 |
公开(公告)号: | CN112098726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2-18 |
发明(设计)人: | 杨盟;陈剑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宁波吉利汽车研究开发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R25/04 | 分类号: | G01R25/04 |
代理公司: | 广州三环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02 | 代理人: | 郝传鑫;贾允 |
地址: | 315336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动机 零位 自学习 方法 | ||
1.一种电动机零位角自学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应用在P1混动系统的车辆上,所述方法包括:
零位角标定设备基于用户的操作指令向发动机控制设备发送第一验证指令;
所述发动机控制设备接收所述第一验证指令;基于所述第一验证指令向所述零位角标定设备反馈第一当前运行模式参数;
所述零位角标定设备根据接收到的第一当前运行模式参数确定所述发动机控制设备模式是否正确;当确定所述发动机控制设备模式正确时,向所述发动机控制设备反馈第一验证通过指令,并向逆变发电动机设备发送第二验证指令;
所述发动机控制设备根据接收到的所述第一验证通过指令进入零位角标定模式以启动发动机,使得所述发动机处于怠速工作状态;
所述电动机逆变控制设备接收所述第二验证指令;基于所述第二验证指令开始零位角自学习。
2.一种电动机零位角自学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应用在P1混动系统的车辆上,所述方法包括:
基于用户的操作指令向发动机控制设备发送第一验证指令,以使所述发动机控制设备基于所述第一验证指令反馈第一当前运行模式参数;
根据接收到所述发动机控制设备发送的第一当前运行模式参数确定所述发动机控制设备模式是否正确;
当确定所述发动机控制设备模式正确时,向所述发动机控制设备反馈第一验证通过指令,并向电动机逆变控制设备发送第二验证指令,以使得所述发动机控制设备根据接收到的所述第一验证通过指令进入零位角标定模式以启动发动机处于怠速工作状态和所述电动机逆变控制设备基于所述第二验证指令开始零位角自学习。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动机零位角自学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接收零位角自学习成功指令,所述零位角自学习成功指令是所述电动机逆变控制设备在零位角自学习成功后向所述零位角标定设备反馈的;
基于所述零位角自学习成功指令,向所述发动机控制设备发送零位角标定模式退出指令,使得所述发动机控制设备退出零位角标定模式。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动机零位角自学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零位角标定设备基于用户的操作指令向发动机控制设备发送第一验证指令,之前还包括:
获取车辆的状态参数,并判断所述状态参数是否满足预设要求;
若满足所述预设要求,则连接用于实现电动机零位角自学习操作的零位角标定设备至车辆的车载诊断系统接口。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动机零位角自学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状态参数包括:车辆的运行速度、车辆的挡位位置、高压上电状态、刹车状态和油门状态;
所述满足所述预设要求包括:
当车辆静止、挡位位置处于P档、高压已上电、刹车和油门均未踩下时,确定所述状态参数满足预设要求。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动机零位角自学习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在电动机零位角标定模式退出后,向行车电脑发送清除指令,使得行车电脑根据所述清除指令清除故障码并控制所有控制器复位重启。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动机零位角自学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当前运行模式参数包括:第一扩展模式参数和第一安全访问模式参数;
所述根据接收到所述发动机控制设备发送的第一当前运行模式参数确定所述发动机控制设备模式是否正确,包括:
判断所述第一扩展模式参数是否与扩展模式相匹配;
当所述第一扩展模式参数与扩展模式相匹配时,向所述发动机控制设备发送进入安全访问模式指令,以使得所述发动机控制设备进入安全访问模式;
接收所述发动机控制设备发送的所述第一安全访问模式参数,所述第一安全访问模式参数是所述发动机控制设备根据所述第一安全访问模式参数进入安全访问模式下发送的;
判断所述第一安全访问模式参数是否与安全访问模式相匹配;
当所述第一安全访问模式参数与安全访问模式相匹配时,确定所述发动机控制设备模式正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宁波吉利汽车研究开发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未经宁波吉利汽车研究开发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795560.6/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