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持续输注无夹留置针在审
申请号: | 202010772693.1 | 申请日: | 2020-08-06 |
公开(公告)号: | CN114053515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2-18 |
发明(设计)人: | 朱大伟;倪叶彬;郭庆龙;王红英;周煜洁;王艺凯;葛鹏程;郭金林;张轶群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希耳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M5/142 | 分类号: | A61M5/142;A61M5/158 |
代理公司: | 北京唯智勤实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557 | 代理人: | 陈佳 |
地址: | 201821 上海***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持续 输注无夹 留置 | ||
本发明技术方案公开了一种持续输注无夹留置针,包括针管组件、软管和输液接头,其中,输液接头包括输液接头主体和输注泵主体,所述输注泵主体中安装有可产生持续正压微流的微流组件,所述微流组件将从所述输注泵主体的入口注入的药液转换为缓慢的持续正压微流而向所述输注泵主体的出口输出。本发明的输注泵通过内部设置微流组件,实现可持续产生正压达到24小时以上的微流,可以满足大多数患者隔天输液的需求,从而实现在输液间歇期留置导管内一直有生理盐水等药液对导管进行冲刷以防止血管内形成血栓,且无需医护人员定时进行冲封管,有效地解决了留置导管内由于血液回流凝固导致导管堵塞的问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持续输注无夹留置针。
背景技术
现有的留置针、中心静脉导管、经外周中心静脉导管和输液港等各种留置导管越来越多的应用于临床各种药液输注的治疗中,因其可避免反复穿刺对患者带来的伤害,大大的降低了患者治疗疾病的痛苦,并提高了医务人员的护理效率。
但留置导管造成血液回流凝固导致导管堵塞的问题却一直没有得到彻底解决,其主要原因有血液的自然扩散、管道压力变化(肢体日常活动、打喷嚏咳嗽、婴孩多动哭闹)、血液粘稠和护理人员封管不当,前者原因都是无法避免的因素,后者更是消耗了大量医疗资源对护理人员进行培训,且仍然因各种原因不能完全的避免操作失误。
本发明欲解决上述如肝素帽、正压接头等输液接头在输液管路封管后不能持续产生正压的问题,从而彻底解决留置导管在血管中有血液回流产生血栓造成堵塞的难题,且无需护理人员具备封管技能,简化输液流程,另外无夹留置针可以降低患者留置导管的不适感。
现有临床使用中只有在注射器离开接头的瞬间产生正压的正压接头,持续约2秒钟,在留置期间是没有正压的,无法满足大多数患者隔天输液的需求。
并且现有技术中所涉及的持续正压接头及留置针,均因功能缺陷、工艺问题、成本较高、外形臃肿等问题难以实现市场化需求;本发明则解决了以上所有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解决的是现有留置针等各种留置导管在输液管路封管后不能持续产生正压而导致的导管回血和堵塞问题。
为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技术方案提供一种具有持续正压输出功能的输注泵,其中,包括输注泵主体,所述输注泵主体中安装有可产生持续正压微流的微流组件,所述微流组件将从所述输注泵主体的入口注入的药液转换为缓慢的持续正压微流而向所述输注泵主体的出口输出。
可选地,所述输注泵主体呈具有中空内腔且两端贯通的结构,所述输注泵主体包括内设有接口的出口外壳以及与所述出口外壳固定连接的进口外壳;所述出口外壳与所述进口外壳之间安装有卡圈,所述卡圈将所述中空内腔分隔为第一内腔和第二内腔,所述卡圈与所述进口外壳之间安装有自带切缝的加药胶塞;所述接口与所述出口外壳的连接处贯通地设有出口外壳通孔,所述卡圈贯通地设有卡圈通孔,所述进口外壳贯通地设有进口外壳通孔,所述出口外壳通孔、所述第一内腔、所述卡圈通孔、所述第二内腔以及所述进口外壳通孔之间连通。
可选地,所述微流组件包括在长度方向上具有贯通孔的微孔管、间隙配合地套设于所述微孔管外的支撑管以及套设于所述支撑管外且两端与所述支撑管密封的弹性管;所述支撑管与所述微孔管之间具有间隙,所述支撑管的侧壁贯通设置有多个支撑管通孔,所述支撑管的左端出口与所述微孔管之间密封,所述支撑管通孔、所述间隙和所述支撑管的右端出口之间连通;
所述接口具有贯通的安装孔,所述弹性管、所述支撑管和所述微孔管的两端分别安装于所述安装孔、所述卡圈中,所述弹性管、所述支撑管和所述微孔管的右端口齐平,且所述弹性管的右端与所述卡圈过盈配合,所述微孔管的左端伸出所述支撑管的左端且与所述安装孔过盈配合;
所述卡圈在连接所述微孔管的位置处开设有卡圈注液口,所述贯通孔、所述卡圈注液口和所述切缝之间连通,所述弹性管的内腔、所述支撑管通孔、所述间隙、所述卡圈注液口和所述切缝之间连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希耳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希耳医疗器械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77269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