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高压输电线路对侧负荷非全相的判别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0742748.4 | 申请日: | 2020-07-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2003231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3-24 |
发明(设计)人: | 邹磊;薛明军;王胜;张灏;韩志勇;康升扬;胡俊彦;张祥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国电南自电网自动化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H1/00 | 分类号: | H02H1/00;H02H3/26;H02J3/00 |
代理公司: | 南京纵横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2224 | 代理人: | 母秋松 |
地址: | 211100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高压 输电 线路 负荷 非全相 判别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压输电线路对侧负荷非全相的判别方法,步骤1、当计算的零序电流、负序电流均大于预设门槛时,确认输电线路上存在零序电流、负序电流;步骤2、根据零序电流、负序电流相位关系预判对侧负荷非全相相别φ,φ为A、B、C三个相别之一;步骤3、根据线路电压等级、线路长度、CT变比设置负荷电流门槛;步骤4、当φ相电流小于负荷电流门槛时,若满足下列三个条件之一,则经延时T确认后,判别对侧φ相为对侧负荷非全相状态。本发明原理简单、易于实现,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高压输电线路对侧负荷非全相的判别方法,属于电力系统控制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高压输电线路普遍采用分相断路器,当一侧断路器由于保护单相跳开或开关单相偷跳将形成非全相运行状态。在线路非全相运行工况下,由于三相电流、电压对称性遭到破坏,线路上将天然存在零、负序电流,线路保护部分功能元件由于适应能力不足,存在误动风险。例如:采用零序电流幅值作为测量元件的零序电流保护、采用零、负序功率方向作为判别元件的高频闭锁零、负序功率方向保护、采用零、负序电流比值作为分区选相元件的距离保护等功能元件均存在上述问题。
当线路对侧负荷非全相运行工况下,为了避免本侧保护出现非预期的动作行为,保护装置需快速、可靠识别该运行工况,并在确认后对相关保护元件采取防护措施。由此可见,高压线路保护配置对侧负荷非全相运行状态判别元件对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至关重要。
负荷非全相运行状态一般存在三种情况:(1)本侧、对侧某一相断路器均断开;(2)本侧某一相断路器断开,对侧断路器三相健全;(3)本侧断路器三相健全,对侧某一相断路器断开。对本侧线路保护装置而言:识别前两种非全相运行状态较为简单,根据本侧接入的断路器位置状态及保护动作情况等条件即可确认;但对第三种非全相运行工况的识别则存在难点,现有技术一般需根据对侧非全相特征进行确定,对于采用光纤纵联通道的线路保护装置,由于两侧装置可进行信息交互,本侧可通过获取对侧开关状态及电流情况综合判别对侧非全相状态,也可通过直接获取对侧非全相运行状态标志确认对侧非全相状态,这两种判别方法虽然实现简单,但却严重依赖通道状况,一旦通道异常会导致两侧无法互通信息,进而造成上述判别方法失效,同时,对于一些采用高频通道的纵联保护装置,由于通道仅能传输接点信号,不能直接获取对侧信息,本侧装置更是无法针对第三种非全相运行工况进行有效判别。基于上述原因,针对本侧断路器三相健全、对侧某一相断路器断开的运行工况,研究适用于本侧高压输电线路判别对侧负荷非全相运行状态判别方法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必要性。
发明内容
目的: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高压输电线路对侧负荷非全相的判别方法。
技术方案: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高压输电线路对侧负荷非全相的判别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采集输电线路本侧三相电流、三相电压,预设零序电流门槛、负序电流门槛,根据本侧三相电流计算输电线路零序电流、负序电流,并将计算结果与零序电流门槛、负序电流门槛进行比较,当计算的零序电流、负序电流均大于预设门槛时,确认输电线路上存在零序电流、负序电流;
步骤2、当确认输电线路上存在零序电流、负序电流后,根据零序电流、负序电流相位关系预判对侧负荷非全相相别φ,φ为A、B、C三个相别之一;
步骤3、根据线路电压等级、线路长度、CT变比设置负荷电流门槛;
步骤4、当φ相电流小于负荷电流门槛时,若满足下列三个条件之一,则经延时T确认后,判别对侧φ相为对侧负荷非全相状态。
作为优选方案,所述三个条件如下:
(1)φ相电流小于零序电流、负序电流门槛;
(2)φ相存在电流波形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国电南自电网自动化有限公司,未经南京国电南自电网自动化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742748.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