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汽车安全带的收卷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010700534.0 | 申请日: | 2020-07-20 |
公开(公告)号: | CN111845620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9-28 |
发明(设计)人: | 吴震;张甲瑞;刘璐;张宇杭;梁艳来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广播电视大学重庆工商职业学院 |
主分类号: | B60R22/34 | 分类号: | B60R22/34 |
代理公司: | 重庆企进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0251 | 代理人: | 周辉 |
地址: | 400052 重庆***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汽车 安全带 装置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汽车安全带的收卷装置,包括卷收器,卷收器包括壳体和可转动地设置在壳体上的卷轴,卷轴和壳体之间设置有卷收卷簧和锁止机构;卷轴上连接有卷绕的安全带;还包括主框架,卷收器的两端通过转轴可整体转动地安装在主框架上,卷收器与主框架之间还设置有副卷收卷簧,副卷收卷簧的卷收方向与卷收卷簧的卷收方向相反,安全带的一端正向卷绕连接在卷轴上,另一端穿过壳体上的第一抽拉口并反向卷绕在壳体上,且穿出主框架上的第二抽拉口;壳体上反向卷绕的安全带长度与安全带正确系扣状态下的最小拉出长度相匹配。本发明具有结构设计巧妙,在能够保留安全带正常行驶过程中的安全防护作用下,方便抽拉系扣等优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安全技术领域,特别的涉及一种汽车安全带的收卷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水平的提高,汽车的保有量也是逐年递增。汽车给我们的出行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是随着道路上的汽车越来越多,交通事故时有发生,为保障驾乘人员的安全,汽车上都设有安全带。据统计,系上安全带能降低汽车事故的死亡率,所以安全带的佩带是极为重要的。
目前,汽车安全带的收卷装置即收卷器,包括壳体、可转动地安装在壳体内的卷轴以及与卷轴同轴设置卷收卷簧,卷收卷簧的两端分别与卷轴和壳体相连,为卷轴提供旋转作用力,旋转卷轴,卷起松弛的织带。织带的一端连接并卷绕在卷轴上,拉出织带时,织带带动卷轴正向转动,并使相连的卷收卷簧的内端一同正向转动,扭转卷收卷簧积蓄弹力。松开织带时,卷轴在卷收卷簧的弹力作用下反向旋转,使织带重新卷绕的卷轴上。同时,卷收器的卷轴和壳体之间还设置有用于锁定卷轴的锁止机构,锁止机构在织带快速拉出时触发锁定卷轴,而在织带慢速拉出或织带反向收回(快速和慢速)时不被触发,使得安全带总成既能抽拉自如,又能做突发情况下将身体紧紧绑在座位上。
但是,驾乘人员在上车系扣安全带时,由于安全带的自锁特性,无法舒畅地将织带快速从收卷器中拉出,经常会拉出一般卡住后让其缩回,再慢慢拉出系扣到位,影响使用体验,从而也在一定程度上让部分驾乘人员主观上不想系扣安全带。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提供一种结构设计巧妙,在能够保留安全带正常行驶过程中的安全防护作用下,方便抽拉系扣的汽车安全带的收卷装置。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汽车安全带的收卷装置,包括卷收器,所述卷收器包括壳体和可转动地设置在壳体上的卷轴,所述卷轴和所述壳体之间设置有卷收卷簧和用于锁定卷轴的锁止机构;所述卷轴上连接有卷绕的安全带,所述壳体上具有供所述安全带抽出的第一抽拉口;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主框架,所述主框架上具有供所述安全带抽出的第二抽拉口;所述卷收器的两端通过转轴可整体转动地安装在所述主框架上,所述卷收器与主框架之间还设置有副卷收卷簧,所述副卷收卷簧的卷收方向与所述卷收卷簧的卷收方向相反,所述安全带的一端正向卷绕连接在卷轴上,另一端穿过所述第一抽拉口并反向卷绕在所述壳体上,且穿出所述第二抽拉口;所述壳体上反向卷绕的安全带长度与安全带正确系扣状态下的最小拉出长度相匹配。
采用上述结构,由于安全带伸出壳体的部分反向卷绕在壳体上,使得安全带拉出时,需要先将整个收卷器反向转动,同时使副卷收卷簧蓄力;直到卷绕在壳体上的安全带完全拉出后,才能开始拉出正向卷绕在卷轴上的安全带。而收卷器整体反向转动的过程中,锁止机构和卷轴相对静止,锁止机构不会被触发,因此,在壳体上卷绕的安全带完全拉出前,锁止机构都不会被触发,从而可以让驾乘人员能够舒畅地拉出安全带;另外,由于反向卷绕的安全带长度与安全带正确系扣状态下的最小拉出长度相匹配,也就是说,在正确系扣状态下,反向卷绕的安全带能够完全被拉出,使正向卷绕在卷轴上的安全带处于拉伸状态,这样,一旦车辆急停,就能够直接拉出正向卷绕在卷轴上的安全带,从而能够顺利触发现有结构的收卷器上的锁止机构,防止安全带进一步拉出,从而能够将驾乘人员固定在座椅上,保障驾乘人员的驾乘安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广播电视大学重庆工商职业学院,未经重庆广播电视大学重庆工商职业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700534.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