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相邻建筑防摆动减震保护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0695968.6 | 申请日: | 2020-07-20 |
公开(公告)号: | CN111779342B | 公开(公告)日: | 2021-10-08 |
发明(设计)人: | 袁士才;刘合敏;谭星;张建文;王科 | 申请(专利权)人: | 长江师范学院 |
主分类号: | E04H9/02 | 分类号: | E04H9/02;E04B1/62;E04B1/68;E04B1/98 |
代理公司: | 重庆远恒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0248 | 代理人: | 伍伦辰 |
地址: | 408100 重*** | 国省代码: | 重庆;50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相邻 建筑 摆动 减震 保护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相邻建筑防摆动减震保护方法,相邻建筑之间设置抗震缝,抗震缝内设置减震缓冲装置将建筑物左右摆动的动能转化耗散掉,其特征在于,减震缓冲装置两端的底座和抗震缝两侧建筑侧壁之间设置脱离结构,使得任一侧建筑倒塌往下跌落时,减震缓冲装置能够依靠脱离结构和建筑侧壁实现分离。本发明具有既能够在建筑物左右摆动时实现减震缓冲保护,同时又能够保证抗震缝自身功能实现,降低建筑倒塌时对相邻建筑影响的优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建筑抗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相邻建筑防摆动减震保护方法。
背景技术
抗震缝,又名防震缝,是指在设计和建造房屋建筑时,设计于相邻建筑单元之间的构造缝,是为减轻或防止相邻建筑结构单元由地震作用引起的碰撞而预先设置的间隙。为防止地震使房屋破坏,应用防震缝将房屋建筑分成若干形体简单、结构刚度均匀的独立部分。
但抗震缝将建筑分隔为单个建筑单元后,单个建筑单元水平面积较小,自身稳定性较差,防摆动效果降低,尤其是对于一些高层建筑,单个建筑单元在一些微小型地震以及大风天气时建筑上端均会产生较大的摇摆振动,极大地影响了建筑的正常使用。同时当建筑单元高度较高时,单个建筑单元摆动幅度过大也容易造成相邻建筑单元之间的碰撞而产生损坏。
为解决该问题,现有技术中存在一些用于安装在抗震缝之间的减震装置专利。例如CN201920488207.6公开的一种房屋建筑防震缝防碰撞装置;CN201920880239.0曾公开的一种房屋建筑防震缝防碰撞装置;CN201721077895.4曾公开的一种复合建筑防震缝装置等等。这些专利技术的装置均能够安装在相邻减震抗震缝之间并用于降低地震或者飓风对建筑物上端摆动的影响。
但这些现有专利也存在以下缺陷:1装置中均是依靠沿水平方向左右固定设置的弹簧构件实现减震和缓冲,装置作用时,弹簧在水平方向上反复受压力和拉力,其自身也反复压缩和伸长,弹簧在受力压缩和拉伸后自身也会直接在水平方向上产生反弹的反向作用力。故弹簧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在水平方向上来回转换,使得装置的实际减震效果,降低建筑物左右摆动的效果较差。2抗震缝自身的功能作用是避免单个建筑单元倒塌跌落时对相邻建筑单元的影响,而现有的抗震缝减震装置的结构均为固定安装在相邻建筑之间,故当单个建筑单元倒塌跌落时,会通过减震装置牵引作用于相邻建筑单元,故极大地降低了抗震缝自身的功能作用和意义。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提供一种既能够在建筑物左右摆动时实现减震缓冲保护,同时又能够保证抗震缝自身功能实现,降低建筑倒塌时对相邻建筑影响的相邻建筑防摆动减震保护方法。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相邻建筑防摆动减震保护方法,相邻建筑之间设置抗震缝,抗震缝内设置减震缓冲装置将建筑物左右摆动的动能转化耗散掉,其特征在于,减震缓冲装置两端的底座和抗震缝两侧建筑侧壁之间设置脱离结构,使得任一侧建筑倒塌往下跌落时,减震缓冲装置能够依靠脱离结构和建筑侧壁实现分离。
这样,本发明依能够在地震或者飓风天气导致建筑物左右摇摆时,靠设置的减震缓冲装置减轻对建筑物影响。同时设置的脱离机构使得减震缓冲装置能够不影响抗震缝自身的功能,即当某一侧建筑物倒塌跌落时,不会通过减震缓冲装置牵引并对相邻建筑产生较大的影响。保证了抗震缝自身的功能作用和意义。
作为一种优化选择,所述减震缓冲装置,包括安装在两个相邻建筑相邻侧的两侧建筑侧壁(即抗震缝的两侧建筑侧壁)上的两个底座,两个底座之间具有水平设置的水平减震弹簧,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和建筑侧壁之间还设置有快速脱离机构。
这样,快速脱离机构(即脱离结构)能够在一侧建筑倒塌跌落时完成建筑侧壁和装置之间的分离。故能够极大地提高装置自身使用的安全性,避免装置的安装使用对抗震缝自身的功能作用造成影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长江师范学院,未经长江师范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695968.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