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检测烟草中挥发性化合物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0690301.7 | 申请日: | 2020-07-16 |
公开(公告)号: | CN111707774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5-12 |
发明(设计)人: | 张峰;高飞;陈凤明;雍炜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G01N30/88 | 分类号: | G01N30/88;G01N30/08 |
代理公司: | 北京鼎真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815 | 代理人: | 张濯非 |
地址: | 100176 北京市大***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检测 烟草 挥发性 化合物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检测烟草中挥发性化合物的方法,该方法是利用热脱附冷阱‑气相色谱质谱进行的,且所述方法无需对所述烟草进行前处理,所述方法包括:将所述烟草置于热脱附冷阱的热脱附管内进行热脱附处理,以便得到热脱附产物;所述热脱附产物进入所述热脱附冷阱的冷阱管内进行冷阱捕集,以便得到冷阱捕集产物;对所述冷阱捕集产物进行程序升温,并在第一预定时间进行分流排空处理和吹扫处理,以便去除基质干扰,并在第二预定时间内使所述挥发性化合物经所述分析柱进入所述气相色谱质谱进行分析检测,以便对所述生物碱进行定性/定量检测。该方法无需对烟草样本进行前处理,检测流程简单,基质干扰小,检测的灵敏度和精确度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分析化学领域,具体地,涉及检测烟草中挥发性化合物的方法。
背景技术
在卷烟行业中,卷烟配方一直被视为卷烟工业的核心技术,卷烟烟气的抽吸感受,是评价卷烟产品的基本因素,是烟草行业和卷烟消费者共同关心的问题。卷烟烟气是一种化学成分极其复杂的混合物,是卷烟燃吸过程中由烟草燃烧、裂解和蒸馏而产生,由于燃烧温度较高,烟丝、香料、辅材等会发生一系列复杂的反应,这些化合物直接影响着卷烟的感官质量。已有研究表明烟碱的含量占总生物碱含量越高烟叶的品质越好。此外,烟用香精香料多取材于天然香料植物,受原料产地、生产工艺等诸多因素影响,其质量具有一定的波动性。其中,在烟草制品中加入香精香料以起到加香矫味作用,从而增加卷烟的甜润度,减少烟气刺激,香味成分的种类和比例决定香气质量。因此,烟碱和香精成分作为衡量卷烟品质的重要指标之一,同时测定卷烟中生物碱和香精成分,并掌握其在卷烟中的含量及分布情况是卷烟化学成分分析的重要工作。
目前,测定烟草中主要生物碱和香精成分主要有气相色谱法、液相色谱法、毛细管电泳法、离子色谱法等,这些方法均为半定量分析,基质干扰严重,检测限高。超临界液体色谱-质谱法,气相色谱-质谱法和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虽然可对生物碱和香精成分进行确证,但基本采用离线分析方式进行,这种方法有很大的缺陷:第一,烟碱的捕集和预处理过程操作繁琐且耗时;第二,需要大量溶剂,容易导致环境污染。
由此,烟草中生物碱和香精等挥发性化合物的检测方法有待改进。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检测烟草中挥发性化合物的方法,该方法的灵敏度和精确度高,适于基质成分复杂样品中生物碱和香精等挥发性化合物成分的检测。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检测烟草中挥发性化合物的方法。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方法是利用热脱附冷阱-气相色谱质谱进行的,且所述方法无需对所述烟草进行前处理,所述方法包括:将所述烟草置于热脱附冷阱的热脱附管内进行热脱附处理,以便得到热脱附产物;所述热脱附产物进入所述热脱附冷阱的冷阱管内进行冷阱捕集,以便得到冷阱捕集产物;对所述冷阱捕集产物进行程序升温,并在第一预定时间进行分流排空处理和吹扫处理,以便去除基质干扰,并在第二预定时间内使所述挥发性化合物经所述分析柱进入所述气相色谱质谱进行分析检测,以便对所述生物碱进行定性/定量检测。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检测烟草中挥发性化合物的方法,采用热脱附冷阱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进行检测,无需对烟草样本进行前处理,检测流程简单,基质干扰小,检测的灵敏度和精确度高,适于烟草等基质成分复杂样品中生物碱和香精等挥发性化合物成分的检测,在一些实施例中,能够实现16种生物碱和香精类物质快速同时检测。
另外,根据本发明上述实施例的检测烟草中挥发性化合物的方法,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热脱附处理的温度为230-270摄氏度。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热脱附处理的时间为4-6分钟,优先地,为5分钟。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热脱附冷阱的载气为氦气。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载气的流量为40-60mL/min,优选地,为50mL/min。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未经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690301.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