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页岩原位转化可采油气资源量的预测方法及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010678399.4 | 申请日: | 2020-07-15 |
公开(公告)号: | CN113944459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4-07 |
发明(设计)人: | 侯连华;付金华;江涛;王玉华;刘显阳;王京红;李永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21B49/00 | 分类号: | E21B49/00;G06F30/20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27 | 代理人: | 闫加贺;姚亮 |
地址: | 100007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页岩 原位 转化 油气 资源 预测 方法 装置 | ||
1.一种页岩原位转化可采油气资源量的预测方法,其中,所述页岩原位转化可采油气资源量的预测方法包括:
获取待评价区待测页岩的总有机碳含量和镜质体反射率;
建立页岩原位转化的可采油量预测模型,并根据待测页岩的总有机碳含量和镜质体反射率利用页岩原位转化的可采油量预测模型,获取待测页岩的可采油量;
其中,所述页岩原位转化的可采油量预测模型为:
其中,Qpo为待测页岩的可采油量,mg/g·rock;Ro为待测页岩的镜质体反射率,%;TOC为待测页岩的总有机碳含量,wt%;a1、a2、a3、a4、a5、a6为经验参数;
建立页岩原位转化的可采气量预测模型,并根据待测页岩的总有机碳含量和镜质体反射率利用页岩原位转化的可采气量预测模型,获取待测页岩的可采气量;
其中,所述页岩原位转化的可采气量预测模型为:
其中,Qpg为待测页岩的可采气量,m3/t·rock;Ro为待测页岩的镜质体反射率,%;TOC为待测页岩的总有机碳含量,wt%;b1、b2、b3、b4、b5、b6、b7、b8、b9、b10、b11、b12、b13、b14、b15为经验参数;w1为0.5%-1.0%,w2为1.0%-1.4%;
根据页岩原位转化的可采油量预测模型及页岩原位转化的单位质量岩石的可采油量下限值,按照以下公式建立有效页岩的总有机碳含量下限值预测模型:
其中,TOClimt为有效页岩的总有机碳含量下限值,wt%;Qpo_limt为页岩原位转化的单位质量岩石的可采油量下限值,mg/g·rock;Ro为待测页岩的镜质体反射率,%;c1、c2、c3、c4、c5、c6为经验参数,并根据页岩原位转化的单位质量岩石的可采油量下限值及待测页岩的镜质体反射率,获取有效页岩的总有机碳含量下限值;
根据待评价区的测井解释的总有机碳含量和所述有效页岩的总有机碳含量下限值,确定页岩原位转化的页岩有效厚度、有效厚度层段及有效页岩分布区;
分别建立有效厚度层段内的可采油资源丰度值和可采气资源丰度值模型,并根据测井解释点的单位质量岩石的可采油量和单位质量岩石的可采气量分别获取被评价井有效厚度层段内的可采油资源丰度值和可采气资源丰度值;
其中,有效页岩层段内的可采油资源丰度值和可采气资源丰度值模型分别为:
其中,AOR为待评价区的有效页岩层段内的可采油资源丰度,万吨/km2;AGR为待评价区的有效页岩层段内的可采气资源丰度,亿立方米/km2;Qpo_i为待评价区的有效厚度层段内第i测井点的单位质量岩石可采油量,mg/g·rock;Qpg_i为待评价区的有效厚度层段内第i测井点的单位质量岩石可采气量,m3/t·rock;ρi为待评价区的有效厚度层段内第i测井点的岩石密度值,g/cm3;Linter为被评价井的测井间距,m;n为有效厚度层段内的测井点总数,n为整数;
根据有效页岩分布区网格点的可采油气资源丰度和有效页岩分布区面积,按照以下公式分别建立可采油资源量和可采气资源量预测模型:
其中,NO为待评价区可采油资源量,万吨;NG为待评价区可采气资源量,亿立方米;AORj为有效页岩分布区内第j个网格可采油资源丰度,万吨/km2;AGRj为有效页岩分布区内第j个网格可采气资源丰度,亿立方米/km2;Aj为有效页岩分布区内第j个网格的面积,km2;m为有效页岩分布区内的网格数,m为整数,并根据可采油资源量和可采气资源量预测模型获取可采油资源量和可采气资源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678399.4/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