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河流相地层中泥岩隔夹层成因的判别方法和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010672441.1 | 申请日: | 2020-07-14 |
公开(公告)号: | CN113933479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9-26 |
发明(设计)人: | 杨丽莎;陈彬滔;雷明;赵伟;史忠生;白洁;薛罗;马轮;史江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33/24 | 分类号: | G01N33/24;G01V9/00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27 | 代理人: | 闫加贺;姚亮 |
地址: | 100007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河流 地层 泥岩 夹层 成因 判别 方法 装置 | ||
1.一种河流相地层中泥岩隔夹层成因的判别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获取研究层段的露头、岩心、录井资料;
确定研究层段内泥岩厚度计算下限并计算研究层段内泥岩总厚度;
确定研究层段内不同颜色泥岩的累计厚度及其所占泥岩总厚度的百分比,并建立泥岩颜色判别三角图版,包括:
将研究层段内的泥岩颜色划分为红棕色、灰黑色、杂色三类,并分别计算研究层段内红棕色泥岩、灰黑色泥岩以及杂色泥岩的累计厚度以及其所占泥岩总厚度的百分比;
以红棕色、灰黑色、杂色作为三端元,建立泥岩颜色判别三角图版;
以累计厚度占比为50%作为分区线将所述泥岩颜色判别三角图版划分为A、B、C、D四个区,其中,A区内红棕色泥岩累计厚度占比≥50%,B区内灰黑色泥岩累计厚度占比≥50%,C区内杂色泥岩累计厚度占比≥50%,D区内三类颜色的泥岩累计厚度占比均不大于50%;
确定研究层段内不同剖面形态的泥岩的累计厚度及其所占泥岩总厚度的百分比,并建立泥岩剖面形态判别三角图版,包括:
将研究层段内的泥岩剖面形态划分为板状、透镜状、线状三类,并分别计算研究层段内板状、透镜状、线状泥岩的累计厚度以及其所占泥岩总厚度的百分比;
以板状、透镜状、线状作为三端元,建立泥岩剖面形态判别三角图版;
以累计厚度占比为50%作为分区线将所述泥岩剖面形态判别三角图版划分为A、B、C、D四个区,其中,A区内板状泥岩累计厚度占比≥50%,B区内透镜状泥岩累计厚度占比≥50%,C区内线状泥岩累计厚度占比≥50%,D区内三类剖面形态的泥岩累计厚度占比均不大于50%;
确定研究层段内不同单层厚度区间的泥岩的累计厚度及其所占泥岩总厚度的百分比,并建立泥岩单层厚度区间判别三角图版,包括:
将研究层段内单层泥岩厚度区间划分为1m、1-2 m、≥2m三类,并分别计算研究层段内≥2m、1-2 m及1m的泥岩的累计厚度以及其所占泥岩总厚度的百分比;
以≥2m、1-2 m及1m作为三端元,建立所述泥岩单层厚度区间判别三角图版;
以累计厚度占比为50%作为分区线将所述泥岩单层厚度区间判别三角图版划分为A、B、C、D四个区,其中,A区内厚度≥2m的泥岩累计厚度占比≥50%,B区内厚度为1-2 m的泥岩累计厚度占比≥50%,C区内厚度1m的泥岩累计厚度占比≥50%,D区内三类单层厚度区间的泥岩累计厚度占比均不大于50%;
根据所述泥岩颜色判别三角图版、泥岩剖面形态判别三角图版以及泥岩单层厚度区间判别三角图版判别河流相地层中泥岩隔夹层成因,包括:
如果河流相地层中泥岩隔夹层不同颜色泥岩的累计厚度所占泥岩总厚度的百分比、不同剖面形态的泥岩的累计厚度所占泥岩总厚度的百分比以及不同单层厚度区间的泥岩的累计厚度所占泥岩总厚度的百分比三个参数中的两个及两个以上参数位于相应判别三角图版的A区,则河流相地层中泥岩隔夹层为洪泛泥岩成因泥岩隔夹层;
如果三个参数中的两个及两个以上参数位于相应判别三角图版的B区,则河流相地层中泥岩隔夹层为废弃水道泥塞成因泥岩隔夹层;
如果三个参数中的两个及两个以上参数位于相应判别三角图版的C区,则河流相地层中泥岩隔夹层为水道底部滞留泥岩成因泥岩隔夹层;
如果三个参数中的两个及两个以上参数位于相应判别三角图版的D区,则河流相地层中泥岩隔夹层为侧积披覆泥岩成因泥岩隔夹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确定研究层段内泥岩厚度计算下限并计算研究层段内泥岩总厚度,包括:
确定研究层段内泥岩厚度计算下限,并计算研究层段内泥岩厚度大于等于研究层段内泥岩厚度计算下限的泥岩总厚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研究层段内泥岩厚度计算下限为0.1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672441.1/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