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重组人溶菌酶的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2010669063.1 | 申请日: | 2020-07-13 |
公开(公告)号: | CN111729076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02 |
发明(设计)人: | 张华;熊进;李亚男;李脉;陈达凯;李月俏;陈禹兴;杨创钦;陈聪伟;邓远倪;连培荣;龙志东;黄金锐;黄嘉麒;郭秋霞;梁玲娜;柏松;李福生;吕秋军;梁佳潮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奇龙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K38/47 | 分类号: | A61K38/47;A61P1/00;A61P31/04;A61P35/00;A61P1/04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许庆胜 |
地址: | 510663 广东省广州市高***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重组 人溶菌酶 应用 | ||
本申请属于医疗技术领域,尤其涉及重组人溶菌酶的应用。本申请提供了重组人溶菌酶在制备治疗或预防胃疾病的药物中的应用。本申请发现了重组人溶菌酶在制备治疗或预防由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引起的胃炎、由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引起的胃溃疡或由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引起的胃癌的药物中的应用;本申请提供了重组人溶菌酶在制备修复胃疾病的创面的药物中的应用。本申请发现了重组人溶菌酶在制备修复由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引起的胃炎创面、由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引起的胃溃疡创面或手术引起的胃部创面的药物中的应用。本申请公开了重组人溶菌酶能不引起耐药性地治疗胃疾病,能有效解决现有抗生素治疗幽门螺旋杆菌引起胃疾病过程中容易引起抗生素耐药性的技术缺陷。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医疗技术领域,尤其涉及重组人溶菌酶的应用。
背景技术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下文简称Hp)于1983年由澳大利亚病理学家从慢性活动性胃炎患者的胃黏膜中首次分离。胃液pH值为1.3.~1.5的酸性液体,饭后胃液被稀释,其pH值可上升至3.5,绝大部分细菌都无法生存,而幽门螺旋杆菌是目前所知能够在人类胃里生存的唯一微生物种类。据调查,Hp在全世界范围感染率超过50%,我国平均的感染率为55%。目前大量研究已证实Hp与慢性胃炎、胃溃疡、胃癌的发生、发展有密切关系,是极其重要的始动因素1994年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正式将其列为I类致癌物。在我们国家,每年大约有16万人死于胃癌,并有逐年增加的趋势。胃癌也是全球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癌症死亡原因中位列第二。
因此,及早诊断并根除Hp就显得十分重要。目前临床上以两种抗生素加质子泵抑制剂为治疗Hp感染的首选药物,但是其首治根除率只有约70%,补救疗法的失败率也有9%~10%,这一方面是因为患者对药物的依从性不好,药物副作用比较大,最担心的方面是因为Hp越来越严重的抗生素耐药性,大量的抗生素临床无效。因此,研究新的抗Hp药物已成为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
综上所述,研究开发出不耐药、无毒无副作用,治疗幽门螺旋杆菌引起胃疾病的新药品是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公开了重组人溶菌酶的新应用,公开了重组人溶菌酶能不引起耐药性地治疗胃疾病,能有效解决现有抗生素治疗幽门螺旋杆菌引起胃疾病过程中容易引起抗生素耐药性的技术缺陷。
本申请第一方面提供了重组人溶菌酶在制备治疗或预防胃疾病的药物中的应用。
作为优选,所述胃疾病包括由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引起的胃炎、由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引起的胃溃疡或由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引起的胃癌。
其中,由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引起的胃炎为幽门螺旋杆菌相关性胃炎,由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引起的胃溃疡为幽门螺旋杆菌相关性胃溃疡,由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引起的胃癌为幽门螺旋杆菌相关性胃癌。
作为优选,本申请重组人溶菌酶在制备在pH值在1.2~2环境中治疗或预防胃疾病的药物中的应用。
作为优选,所述重组人溶菌酶的氨基酸序列为SEQ.ID.No.1、SEQ.ID.No.2或SEQ.ID.No.3。
作为优选,所述胃疾病包括胃炎、胃溃疡或胃癌。
作为优选,所述重组人溶菌酶的使用量为10000~~30000U/ml/d。
其中,所述重组人溶菌酶在pH值在1.2~2环境中具有治疗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引起的胃炎、由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引起的胃溃疡或由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引起的胃癌的活性。
作为优选,所述药物选自胃溶片剂、胃溶胶囊和口服液中的一种或多种。
作为优选,所述胃溶片剂包括重组人溶菌酶和药学上可接受的辅料。
具体的,所述胃溶片剂中药学上可接受的辅料选自酵母粉、微晶纤维素、预胶化淀粉(或ST1500)、羧甲淀粉钠、硬脂酸镁和色素中一种或多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奇龙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广州奇龙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669063.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环保型污水分离处理装置
- 下一篇:一种分离式再生柔性基层材料及其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