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混凝土复合木结构建筑屋顶的支撑结构及施工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0654472.4 | 申请日: | 2020-07-09 |
公开(公告)号: | CN111749385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2-18 |
发明(设计)人: | 陈锋;林志海;金明唐;张志培 | 申请(专利权)人: | 坤茂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4B7/02 | 分类号: | E04B7/02;E04B7/04;E04B1/58 |
代理公司: | 苏州共立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621 | 代理人: | 刘希军 |
地址: | 312030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混凝土 复合 木结构 建筑 屋顶 支撑 结构 施工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混凝土复合木结构建筑屋顶的支撑结构及施工方法,涉及建筑工程,旨在解决榫卯连接对梁木加工的尺寸存在加工精度要求高的问题,其技术方案要点是:包括若干位于建筑本体顶端的承重柱,若干承重柱的顶端共同卡接有承重梁,建筑本体设有位于承重梁两端的承重墙,承重梁上阵列分布有若干人字梁,建筑本体的边缘处固定连接有用于夹持人字梁底端的夹持组件。本发明通过承重梁与承重架卡接,并通过水平梁对人字梁进行支撑,建筑本体的边缘设有上夹杆和下夹杆对人字梁进行夹持,便于安装人字梁且提高施工效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建筑工程,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混凝土复合木结构建筑屋顶的支撑结构及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屋顶是房屋顶部的围护结构,用于避风雨,防寒隔热。屋顶的形式很多,从外形看主要有平屋顶、坡屋顶峰、曲面屋顶等。目前,古建改造是建筑室内外装饰工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通常采用梁木等木质材质在建筑本体的顶端搭设屋顶的支撑构架,但木质的材质在连接时,采用榫卯连接的方式进行连接,榫卯连接对各个部件之间连接处的尺寸要求较高,不便于人们的组装,从而影响人们施工的工作效率。
因此需要提出一种新的方案来解决这个问题。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混凝土复合木结构建筑屋顶的支撑结构,通过承重梁与承重架卡接,并通过水平梁对人字梁进行支撑,建筑本体的边缘设有上夹杆和下夹杆对人字梁进行夹持,便于安装人字梁且提高施工效率。
本发明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混凝土复合木结构建筑屋顶的支撑结构,包括若干位于建筑本体顶端的承重柱,若干所述承重柱的顶端共同卡接有承重梁,所述建筑本体设有位于承重梁两端的承重墙,所述承重梁上阵列分布有若干人字梁,所述建筑本体的边缘处固定连接有用于夹持人字梁底端的夹持组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建筑本体顶端的承重柱上通过卡接的方式与承重梁连接,便于人们安装承重梁,并且建筑本体顶端两侧的承载墙能对承重梁的两端起到支撑作用,提高承重梁的稳定性,且便于安装承重梁,并且承重梁上设置阵列分布的人字梁,且人字梁的底端通过夹持组件与建筑本体固定连接,使得人们在安装人字梁时,不仅能通过承重梁对人字梁起到支撑作用,且通过人字梁底端的夹持组件对若干人字梁进行夹持固定,方便人们的施工,提高人们施工的工作效率。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承重柱的顶端设有嵌块,所述承重梁上开设有若干用于容纳嵌块的嵌槽,所述承重柱的两侧设有对称设置的倾斜撑杆,所述倾斜撑杆的两端分别与承重柱和承重梁卡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位于通过嵌块以及嵌槽的设置,实现承重柱和承重梁的快速安装,并且承重柱和承重梁之间通过卡接的方式连接有倾斜设置的倾斜撑杆,便于人们组装承重梁和倾斜撑杆,且通过承重梁、承重柱以及倾斜撑杆之间形成三角形的结构,提高承重梁的稳定性。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人字梁的两端之间卡接有水平梁,所述水平梁的底端开设有与承重梁卡接的凹部,所述承重梁顶面的两侧开设有倾斜槽,所述承重梁嵌于凹部内时,所述倾斜槽的两侧抵于水平梁的两侧。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人字梁的两端之间采用卡接的方式连接有水平梁,能提高人字梁的稳定性,且水平梁通过凹部嵌于承重梁上,且通过两倾斜槽的设置,实现对水平梁的定位,从而在安装人字梁以及水平梁时,无需进行距离的测量,提高人们安装人字梁的工作效率,且由于相邻人字梁之间的间距相同,提高屋顶支撑结构受力的均匀度,提高支撑结构的承重能力。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人字梁包括第一斜杆和第二斜杆,所述第一斜杆的顶端设有呈L形的扣部,所述第二斜杆的顶端设有用于容纳扣部以限制第一斜杆和第二斜杆分离的嵌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坤茂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未经坤茂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654472.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