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桩中桩断桩接桩施工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0636701.X | 申请日: | 2020-07-03 |
公开(公告)号: | CN111877329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1-03 |
发明(设计)人: | 曾祥茂;李志生;林楚涛;方宏彬;王鹏;叶剑铭;张昭洪;方旭;黄维阳;罗家俊;吴汉银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市第一市政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2D5/64 | 分类号: | E02D5/64;E02D5/38;E02D5/62;E02D5/66 |
代理公司: | 北京盛凡智荣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616 | 代理人: | 李朦 |
地址: | 510060 广东省广州***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桩中桩断桩接桩 施工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桩中桩断桩接桩施工方法,施工流程:场地平整、测量放样、旋挖钻抽芯、加肋钢管制作、焊接、钢筋笼制作、安装、吊装加肋钢管、基底混凝土处理、钢管内侧注混凝土、钢管外侧注水泥砂浆、混凝土养护。本发明不用考虑周边地质环境的影响,最大化利用了既有桩体及抽芯检测过程留下的抽芯孔,本发明的实施过程较传统断桩接桩方法成本较低且施工进度较快。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钻孔灌注施工技术领域,具体是指一种桩中桩断桩接桩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钻孔灌注桩作为一种成熟的建筑形式,以其施工工艺简单、技术成熟、质量易于检测等优点一直以来被广泛应用于各类桥梁桩基施工之中。
然而,在日常钻孔灌注桩施工中,有时因工艺问题、灌注操作问题或外界不可抗力的影响,经常发生泥浆或砂砾进入水泥混凝土,把灌注的混凝土隔开并形成上下两段,造成混凝土变质或截面积受损而发生断桩事故,使桩基不能满足设计受力要求。
现有的与本发明方案最接近的工艺方法的实现流程主要为三种:
(1)若断桩位置处于距地表10m以下处,且混凝土已终凝,可使用直径略小于钢筋笼内径的冲击钻在原桩位进行冲击钻孔至钢筋笼底口以下1m处,然后往孔内投放适量炸药,待钢筋笼松动后整体吊出或一根根吊出。然后再进行二次扩孔至设计直径,清孔后重新灌注混凝土。
(2)若断桩位置处于距地表5m以内,且地质条件良好时,可开挖至断桩位置,将泥浆或掺杂泥浆的混凝土清除,露出良好的混凝土并凿毛,将钢筋上的泥浆清除干净后,支模浇筑混凝土。拆模后及时回填并夯实。
(3)若断桩位置处于地表5m以下、10m以内时,或虽距地表5m以内但地质条件不良时,可将比桩径略大的混凝土管或钢管一节节接起来,直到沉到断桩位置以下0.5m处,清除泥浆及掺杂泥浆的混凝土,露出良好的混凝土面并对其凿毛,清除钢筋上泥浆,然后以混凝土管或钢管为模板浇筑混凝土。
现有的与本发明方案最接近的工艺方法,接桩施工工艺流程为:使用直径略小于钢筋笼内径的冲击钻在原桩位进行冲击钻孔至钢筋笼底口以下1m处,然后往孔内投放适量炸药,待钢筋笼松动后整体吊出或一根根吊出。然后再进行二次扩孔至设计直径,清孔后重新灌注混凝土。
现有的技术方案存在的缺点及原因:
首先是该工艺需用到炸药,在材料进场、及施工过程中危险系数都较高。且方案必须经由公安部门批准,程序较为繁琐。该工艺破桩后,原有的桩体必须全部破除,无法回收利用。且二次浇注过程中,周围岩层处于破碎状态,不利于桩体质量控制。
其次,此技术对桩基周围要求比较苛刻,如果已施工基桩附近存在城轨隧道,此技术就有可能对城轨隧道造成破坏。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缺点,提供一种桩中桩断桩接桩施工方法。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桩中桩断桩接桩施工方法,施工流程:场地平整→测量放样→旋挖钻抽芯→加肋钢管制作、焊接→钢筋笼制作、安装→吊装加肋钢管→基底混凝土处理→钢管内侧注混凝土→钢管外侧注水泥砂浆→混凝土养护。
一种桩中桩断桩接桩施工方法,所述施工方法包括如下操作步骤:
S1、场地平整:对施工现场弃土集中清理,平整场地,做好测量放样及接桩的准备工作。
S2、测量放样:测量班组按照设计图纸参数放样出桩位中心位置,经现场技术员复核后,报监理工程师进行检验,并书面交底作业班组,按照桩位中心点拉十字线引出护桩,并对护桩加以保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市第一市政工程有限公司,未经广州市第一市政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636701.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