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应用于汽车外覆盖件的包边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010633835.6 | 申请日: | 2020-07-02 |
公开(公告)号: | CN111804784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23 |
发明(设计)人: | 张志勇;武涵;孙磊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乾庾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1D19/12 | 分类号: | B21D19/12;B21D35/00;B21D37/08;B21D53/88 |
代理公司: | 北京清大紫荆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718 | 代理人: | 冯振华 |
地址: | 200120 上海市***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应用于 汽车 覆盖 装置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应用于汽车外覆盖件的包边装置,包括包边机构,包边机构用于对车外覆盖件进行预压及包边。包边机构包括设置在安装板上的第一驱动机构,第一驱动机构与第一连杆组件及第二连接杆组件连接。第一连杆组件上设有预弯模具,第二连杆组件上设有包边模具,且预弯模具位于包边模具的正下方。第一驱动机构驱动第一连杆组件及第二连接杆组件,第一连杆组件带动预弯模具对汽车外覆盖件进行预弯,第二连杆组件带动包边模具对预弯后的汽车外覆盖件进行包边。包边装置具有结构简单、操作方便的特点,能够一次性对汽车外覆盖件的外板预弯及包边操作。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机械加工领域,涉及冲压板件的包边处理装置技术,具体为一种应用于汽车外覆盖件的包边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车已经是居家必备的代步工具。在汽车的生产制造工艺过程中,车身的外覆盖件如汽车的车门、发动机盖、行李箱盖等,均是通过对其外板边缘进行预弯,再将内板通过包边合成的包边总成。
目前,常规的包边的方式有压合模包边、包边专机包边、机器人滚边、手工包边等工艺方式。其中,压合模包边是将压合模安装在油压机上,利用油压机的压力实施预弯和压合两个过程,因它具备包边尺寸容易控制,质量稳定且技术成熟、包边效率高、压合节奏快等优点而被广泛采用。
但是,经理论分析和试验表明,通过现有的压合模包边对外板翻边时,很难将外板从大于90度一步翻折到0度和内板结合并包实。外覆盖件翻边时,一般分成预弯和包边两步进行,其会降低延长包边时间,降低包边效率,造成成本的升高及人力物力资源的浪费。
因此,有必要对现有的压合模包边装置进行改进,以提高包边效率。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的压合模包边装置对车辆外覆盖件的内外与外板进行包边时不易将外板从大于90°一次性翻折到0°,需要先对外板预弯后再进行包边,导致包边时间长及效率低的问题。提供了一种应用于汽车外覆盖件的结构简单、操作方便的包边装置,包边装置能够一次性对汽车外覆盖件的外板预弯及包边操作,形成汽车外覆盖件的包边总成。其大幅度的提供高了生产效率,且可以根据不同结构的外覆盖件更换调节包边装置位置及更换预弯和包边模具,以提高包边装置的适用范围。
实现发明目的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应用于汽车外覆盖件的包边装置,包括包边机构,包边机构用于对车外覆盖件进行预压及包边。包边机构包括设置在安装板上的第一驱动机构,第一驱动机构与第一连杆组件及第二连接杆组件连接。第一连杆组件上设有预弯模具,第二连杆组件上设有包边模具,且预弯模具位于包边模具的正下方。
第一驱动机构驱动第一连杆组件及第二连接杆组件,第一连杆组件带动预弯模具对汽车外覆盖件进行预弯,第二连杆组件带动包边模具对预弯后的汽车外覆盖件进行包边。
本发明通过设计新的驱动结构及连杆机构,将预压及包边集成在一个装置内,以便于实现驱动结构驱动一次时,同时实现汽车外覆盖件的预压及包边两个过程,提高汽车外覆盖件的加工效率。
其中,作为对第一驱动机构的改进,第一驱动机构包括气缸支架,气缸支架包括对称设置在安装板两侧的支撑臂。两个支撑臂之间设有第一驱动气缸,第一驱动气缸向安装板的前方倾斜,且第一驱动气缸的下端与安装板之间具有间距。两个支撑臂之间设有连接件,且第一驱动气缸的下端与连接件的中部固定连接。
进一步的,第一驱动气缸与安装板之间的角度为10~80°。
在本发明第一连杆组件的具体实施方式中,第一连杆组件包括2个“L”型第一连杆,“L”型第一连杆的一端经转轴固定在支撑臂的中部,“L”型第一连杆的另一端经转轴连接有弧型第二连杆,弧型第二连杆的另一端经转轴连接有“I”型第三连杆。
“I”型第三连杆的自由端经耳板固定在安装板上,2个“I”型第三连杆上设有预弯模具。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乾庾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上海乾庾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63383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有机危废处理工艺
- 下一篇:油泥破包三相分离工艺及油泥破包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