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三相充电枪输出短路检测电路及检测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0599605.2 | 申请日: | 2020-06-28 |
公开(公告)号: | CN111751759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1-01 |
发明(设计)人: | 刘晓民;周斌;丁晓伟;肖攀;杨延志;杜岩平;侯晓颖;刘维新;胡海;常振明;邓世卿;孙建宇 | 申请(专利权)人: | 国网北京市电力公司;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北京华商三优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R31/52 | 分类号: | G01R31/52;G01R31/56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巡通大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703 | 代理人: | 张晓凯 |
地址: | 100031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三相 充电 输出 短路 检测 电路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三相充电枪输出短路检测电路及检测方法,交流电源输入通过桥式整流输出直流电,并通过继电器控制此电压,为短路检测模块供电及提供检测信号。同时测量三相双枪交流充电设备的输出短路,双枪互相不干扰。当其中任一一枪充电时,另外一路充电枪插枪检测到短路故障时,不会影响正在充电的设备。本发明能够更准确,更快速,更安全的进行三相交流充电装置输出短路检测,并且能够同时检测三相交流双枪的输出,同时能检测每个充电枪输出的三相四线里任意两根线之间的短路故障,并当其中任一一枪充电时,另外一路充电枪插枪检测到短路故障,不会影响正在充电的设备。最后,本发明投资成本低,集成度高,安装方便,使用简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交流充电机技术领域,涉及一种三相充电枪输出短路检测电路及检测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新能源替代传统石燃料能源的快速发展,特别是电动汽车产业的高速发展,与之匹配的充电机及其配套设备也将成为新能源产业在交通领域的基础位置。充电机主要分为直流充电机和交流充电机两大类,直流充电机通过对交流电进行变压、整流、逆变、滤波等处理输出可直接给蓄电池充电的直流电源;交流充电机是利用专用的充电接口为车载充电机提供交流电能的装置。
电动汽车对充电桩的技术要求体现了一致的趋势,包括大功率充电,充电系统需要具有充电广泛性,可与各类电动汽车上的不同蓄电池系统实现充电特性匹配,能够针对不同的电池进行充电;充电集成化:随着子系统小型化和多功能化的要求,以及电池可靠性和稳定性要求的提高,充电系统将和电动汽车能量管理系统集成为一个整体,集成传输晶体管、电流检测、输出短路保护、反向放电保护等功能,无需外部组件即可实现体积更小、集成化更高的充电解决方案,从而为电动汽车其余部件节约出布置空间,大大降低系统成本,并可优化充电效果,延长电池寿命。
目前,市场现有交流充电机部分不满足输出短路保护要求,或只能实现单相检测或者只能实现单枪检测。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提供一种三相充电枪输出短路检测电路及检测方法,本发明可实现充电枪输出的三相四线中任意两根线之间的短路故障检测,采用直流信号注入采集,不受车端电路影响。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三相充电枪输出短路检测电路,包括:
交流电源,所述交流电源连接到三相充电枪输出短路检测板的输入端L和输入端N上;
三相充电枪输出短路检测板,所述检测板包括三相交流监测电路、控制电路;
三相交流监测电路,所述三相交流监测电路包括整流滤波电路,整流滤波电路的输入端接交流电源,直流输出正极接继电器K1和继电器K3一侧,直流输出负极接地GND和继电器K2一侧;
继电器K1的另一侧串联分压电阻R2、分压电阻R3、分压电阻R4、分压电阻R5及分压电阻R6,分压电阻R6的输出端为检测电压Vdet;分压电阻R2与分压电阻R3之间为三相充电枪输出的接口L1,分压电阻R3与分压电阻R4之间为三相充电枪输出的接口L2,分压电阻R4与分压电阻R5之间为三相充电枪输出的接口L3,分压电阻R5与分压电阻R6之间为三相充电枪输出的接口N;
继电器K2的另一侧接并联的分压电阻R7和二极管D5,二极管D5的阳极与继电器K2相连,阴极为检测电压Vdet;
继电器K3的另一侧串联电阻R8和稳压二极管D6,稳压二极管D6的阴极与电阻R8相连,阳极接地;电阻R8与继电器K3之间为电压Vout1,电阻R8与稳压二极管D6之间为电压Vout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国网北京市电力公司;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北京华商三优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国网北京市电力公司;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北京华商三优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599605.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