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热膜检测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010585878.1 | 申请日: | 2020-06-24 |
公开(公告)号: | CN111707696A | 公开(公告)日: | 2020-09-25 |
发明(设计)人: | 惠志全;文芳;林金梅;李茂东;陈剑明;林凯祥;伍健强;尹宗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特种承压设备检测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G01N25/00 | 分类号: | G01N25/00;G01J5/00;G01J5/02 |
代理公司: | 广州华进联合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24 | 代理人: | 章上晓 |
地址: | 510663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热 检测 装置 | ||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热膜检测装置,电热膜检测装置包括装置本体和第一移动件。装置本体包括若干层框架。框架上设有夹持件。夹持件用于夹持电热膜,使电热膜平铺在框架所围成的平面内。第一移动件安装于装置本体上。第一移动件相对于装置本体可移动。第一移动件用于安装红外热像仪。红外热像仪可以依次对多个电热膜进行温度分布检测,节省时间,提高测试效率。电热膜是通过夹持件平铺在框架所围成的平面内,有效避免电热膜发生褶皱或折叠,避免干扰红外像成像的检测,提高检测准确率。由于第一移动件可以相对于装置本体移动,可以调整红外热像仪的位置,使得红外热像仪的镜头能够对准电热膜,提高检测准确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热膜检测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电热膜检测装置。
背景技术
电热膜是一种通电后能发热的薄膜,工作时以电热膜为发热体,将热量以辐射的形式送入空间,其供暖效果优于传统的对流供暖方式。电热膜的发热温度均匀性指标是衡量电热膜产品质量、安全性和舒适性的一个重要指标。
传统的电热膜检测方法为将电热膜通电加热到一定时间达到稳定状态时,在电热膜内均匀分布选择9个点,用接触式热电偶测量9个点的温度进而来计算电热膜的温度均匀性。但是这种方法存在测量效率较低,计算过程不智能、准确率低等缺点。在红外热成像技术发展成熟以后,使用红外热像仪对电热膜进行温度均匀性测试大大提高了测试的效率。但是红外热像仪通常采用手持式,人工因素对测试结果会产生影响;而且电热膜材料较软,容易褶皱,干扰红外热成像的检测,降低检测准确率。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电热膜检测装置,测试效率高,节省时间,还有利于提高对电热膜温度的检测准确率。
一种电热膜检测装置,包括:
装置本体,所述装置本体包括若干层框架,所述框架上设有夹持件,所述夹持件用于夹持电热膜,使所述电热膜平铺在所述框架所围成的平面内;
第一移动件,所述第一移动件安装于所述装置本体上,所述第一移动件相对于所述装置本体可移动,所述第一移动件用于安装红外热像仪,所述红外热像仪的镜头朝向所述框架所在平面设置。
下面进一步对技术方案进行说明: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框架包括第一侧杆、第二侧杆、第三侧杆以及第四侧杆,所述第一侧杆连接于所述第二侧杆,且所述第一侧杆相对于所述第二侧杆弯折设置;所述第三侧杆连接于所述第四侧杆,且所述第三侧杆相对于所述第四侧杆弯折设置,所述第三侧杆滑动连接于所述第一侧杆,所述第四侧杆滑动连接于所述第二侧杆,用于改变所述框架所围成的平面的大小。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侧杆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侧杆的一端,所述第一侧杆的另一端设有第一卡扣,所述第一侧杆开设有滑道,所述第一卡扣滑动设于所述滑道,所述第二侧杆的另一端设有第二卡扣;
所述第三侧杆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四侧杆的一端,所述第三侧杆的另一端穿设于所述第一卡扣的通孔内,且所述第三侧杆可沿着所述第一卡扣的通孔的深度方向相对于所述第一卡扣移动;所述第四侧杆的另一端穿设于所述第二卡扣的通孔内,且所述第四侧杆可沿着所述第二卡扣的通孔的深度方向相对于所述第二卡扣移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装置本体的顶部设置第一层框架,所述装置本体还包括第三卡扣,所述第三卡扣滑动设于所述第一层框架的所述第一侧杆上,所述第一移动件的远离所述红外热像仪的一端插设于所述第三卡扣的通孔内,且所述第一移动件可沿着所述第三卡扣的通孔的深度方向相对于所述第三卡扣移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电热膜检测装置还包括第二移动件,所述第二移动件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移动件的用于设置所述红外热像仪的一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特种承压设备检测研究院,未经广州特种承压设备检测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585878.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