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显示模组有效
申请号: | 202010576230.8 | 申请日: | 2020-06-22 |
公开(公告)号: | CN111665994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8-05 |
发明(设计)人: | 叶剑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3/041 | 分类号: | G06F3/041;G06F3/044 |
代理公司: | 深圳紫藤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570 | 代理人: | 远明 |
地址: | 430079 湖北省武汉市东湖新技术***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显示 模组 | ||
本申请提供一种显示模组,在显示模组中,多条所述第二触控电极与所述第一触控电极交叉设置;所述第二触控电极与所述第一触控电极之间形成互电容结构;多个所述第三触控电极至少设置在所述触控层远离所述触控控制模块的一端;多个所述第三触控电极一一对应地并排设置在每条所述第一触控电极的末端,且每个所述第三触控电极与对应的所述第一触控电极形成互电容结构。本申请通过在每条第一触控电极和第二触控电极通道的共同的远端区域增设一根与第一触控电极互电容的第三触控电极,提高了显示模组远离触控控制模块的部分的边缘区域的触控灵敏度。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一种显示技术,特别涉及一种显示模组。
背景技术
如目前3D曲面显示屏被越来越多的旗舰智能手机所采用,相较于传统的2D平面设计方案,左右边框进一步减小,然而当采用3D曲面设计时,位于两侧的曲面区域的触控灵敏度相较于中间平面区劣化的状况。
由于窄边框的需求,对应触控设计采用1T1R的设计方案,驱动电极通道采取单边引线设计方案。感测电极采取单边引线时,在远离驱动通道的远端处对应的触控电极,由于RC Delay较大,在高频率触控的时候,往往远端的触控电极电容电量无法充满至额定的大小,因此驱动或/和感测远端出现触控不灵敏的状况。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模组,以解决现有的显示面板的触控电极远端出现触控不灵敏的技术问题。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模组,其包括:
显示面板;
触控控制模块,所述触控控制模块设置在所述显示面板上,以及
触控结构层,所述触控结构层设置在所述显示面板上,所述触控结构层电性连接于所述触控控制模块;
所述触控结构层包括触控层,所述触控层包括多条第一触控电极、多条第二触控电极和多个第三触控电极;
多条所述第一触控电极沿着第一方向排列设置;多条所述第二触控电极沿着第二方向排列设置,且与所述第一触控电极交叉设置;所述第二触控电极与所述第一触控电极之间形成互电容结构;
多个所述第三触控电极至少设置在所述触控层远离所述触控控制模块的一端;多个所述第三触控电极一一对应地并排设置在每条所述第一触控电极的末端,且每个所述第三触控电极与对应的所述第一触控电极形成互电容结构。
在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显示模组中,与所述第三触控电极形成所述互电容结构的所述第一触控电极的末端部分为第一凹凸结构,所述第三触控电极为第二凹凸结构,所述第一凹凸结构与所述第二凹凸结构相互咬合且绝缘设置。
在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显示模组中,所述第一凹凸结构的凸部和所述第二凹凸结构的凸部的俯视形状均为三角形状或半圆状或矩形状。
在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显示模组中,所述触控结构层包括过桥层,所述过桥层与所述触控层异层设置;
在每条所述第二触控电极中,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触控电极通过所述过桥层电性连接。
在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显示模组中,所述触控结构层还包括多条第一引线、多条第二引线和多条第三引线,每条所述第一触控电极的首端一一对应地通过所述第一引线连接于所述触控控制模块;每条所述第二触控电极一一对应地通过所述第二引线连接于所述触控控制模块;每条所述第三触控电极一一对应地通过所述第三引线连接于所述触控控制模块。
在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显示模组中,所述第一引线、所述第二引线和所述第三引线均设置在所述触控层或过桥层。
在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显示模组中,所述第一引线设置在所述触控层和所述过桥层中的一层,所述第二引线和所述第三引线均设置在所述触控层和所述过桥层中的另一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未经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576230.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