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模块化的岸坡防护组件、岸坡结构及其构建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0573133.3 | 申请日: | 2020-06-22 |
公开(公告)号: | CN111648305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29 |
发明(设计)人: | 吴攀;陆永军;宋云涛;陈康;徐雪鸿;陆彦;黄廷杰;左利钦;秦一飞;王堂中;姜倩;周曹宇;杨涛;王睿;谢金超;胡啸宇;张高斌;房洪旭;史明洋;李寿千;刘怀湘;朱明成;莫思平;王志力;侯庆志 | 申请(专利权)人: | 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长江南京航道工程局 |
主分类号: | E02B3/12 | 分类号: | E02B3/12;E02B3/14 |
代理公司: | 南京钟山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2252 | 代理人: | 苏良 |
地址: | 210029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模块化 防护 组件 结构 及其 构建 方法 | ||
1.一种模块化的岸坡防护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上模块(1)和下模块;上模块(1)整体呈倒“山”字形结构,其长度×宽度×高度为l×w×h;上模块(1)下端面左、右各开设一前后贯通的凹口,两凹口高度均为h/2,长度均为l/4;所述两凹口间构成第一凸起,所述第一凸起长度为l/4;任一凹口外侧为第二凸起,两第二凸起的长度均为l/8;上模块(1)上还开设有若干前后贯通的透水孔(101);
所述下模块包括正“山”字形结构(2)和基座板(3),正“山”字形结构(2)与上模块(1)镜像对称,基座板(3)长度为4w,宽度为4w,w=l/4;正“山”字形结构(2)与基座板(3)上端面中间位置垂直一体连接,正“山”字形结构(2)与基座板(3)二者左、右侧端面均保持平齐,正“山”字形结构(2)的凹口朝上;
上模块(1)和所述下模块间平行插接或十字插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块化的岸坡防护组件,其特征在于,上模块(1)的长度l为0.4~1.0m,高度h为0.2~0.5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块化的岸坡防护组件,其特征在于,透水孔(101)的孔径为5~10c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块化的岸坡防护组件,其特征在于,基座板(3)高度为0.02~0.1m。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模块化的岸坡防护组件,其特征在于,上模块(1)和所述下模块均为混凝土预制件,采用水泥型号为C20,最大水灰比为0.55。
6.一种采用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模块化的岸坡防护组件的岸坡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在护坡压实土基层(4)上的土工布反滤层(5)、设置在土工布反滤层(5)上的护坡模块阵列(7)和设置在坡脚位置、护坡模块阵列(7)底部的护脚模块带(6),护坡模块阵列(7)和护脚模块带(6)均为多个上模块(1)和多个下模块,以下模块为底,上模块(1)为顶,采用插接的方式组合而成的整体式结构。
7.一种权利要求6所述的岸坡结构的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将岸坡地形修整为斜坡面并压实,形成压实土基层(4);
步骤2、在压实土基层(4)上铺设土工布反滤层(5);
步骤3、在坡脚位置沿着冲刷岸坡带铺设护脚模块带(6),铺设时,将下模块垂直于岸坡带放置,相邻下模块的基座板(3)首尾相连;位于护脚模块带(6)的两侧位置,上模块(1)与下模块采用平行插接的方式进行“封边”;位于护脚模块带(6)的中间位置,上模块(1)与下模块采用十字插接;
步骤4、沿着坡面从坡底向上铺设护坡模块阵列(7),铺设时,将下模块的基座板(3)边与边相靠,同时,每一下模块均垂直于岸坡带,构成若干列的下模块阵列结构,相邻列的下模块错开半个“身位”,在所述下模块阵列结构上、下侧空缺位置,采用对半切开的下模块进行填充;位于护坡模块阵列(7)的两侧位置,上模块(1)与下模块采用平行插接的方式进行“封边”;位于护坡模块阵列(7)的中间位置,上模块(1)与下模块采用十字插接,前、后排上模块(1)错开半个“身位”,左、右空缺位置,采用对半切开的上模块(1)填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岸坡结构的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步骤5、在上模块(1)与下模块间构成的盒状隔间中填充砂石基质(8)。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岸坡结构的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砂石基质(8)包括河道泥沙、砂石和有机肥,质量比:河道泥沙:砂石:有机肥为3:6.5:0.5;河道泥沙粒径≤5mm,含泥量30%;砂石粒径为0.01~0.05m。
10.根据权利要求7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岸坡结构的构建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斜坡面的坡度为0~15°。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长江南京航道工程局,未经水利部交通运输部国家能源局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长江南京航道工程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573133.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管件自动化截断装置
- 下一篇:一种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