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GC-MS/MS法检测盐酸吉西他滨中甲磺酸酯类基因毒性杂质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0568861.5 | 申请日: | 2020-06-19 |
公开(公告)号: | CN111707747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6-24 |
发明(设计)人: | 钟振华;夏红英;程奇珍;易路遥;刘绪平;潘蕾;余师师;熊欣;王鹏;陈珍珍;王烜;陈雨萍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西省药品检验检测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G01N30/02 | 分类号: | G01N30/02;G01N30/06;G01N30/72;G01N30/86 |
代理公司: | 南昌金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6129 | 代理人: | 牛永山 |
地址: | 330000 江*** | 国省代码: | 江西;36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gc ms 检测 盐酸 滨中甲磺酸酯类 基因 毒性 杂质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药物分析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GC‑MS/MS法检测盐酸吉西他滨中甲磺酸酯类基因毒性杂质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在盐酸吉西他滨中加入1,2‑二氯乙烷,进行超声后,加入1,2‑二氯乙烷定容得提取液,提取液过滤,得到供试品溶液;2)采用GC‑MS/MS法测定步骤1)中的供试品溶液,采用外标法计算盐酸吉西他滨中各甲磺酸酯类基因毒性杂质的含量;所用气相色谱柱为VF‑624ms色谱柱;所述甲磺酸酯类基因毒性杂质包括甲磺酸甲酯、甲磺酸乙酯、甲磺酸异丙酯、甲磺酸丙酯和甲磺酸丁酯。本发明提供的测定方法具有抗杂质干扰能力强,噪音低,专属性强和灵敏度高的特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药物分析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GC-MS/MS法检测盐酸吉西他滨中甲磺酸酯类基因毒性杂质的方法。
背景技术
遗传毒性杂质(Genotoxic Impurities,GTIs)是指能引起遗传毒性的杂质,在药物活性成分合成中,基因毒性杂质(又成遗传毒性杂质)可能由起始原料、中间产物、反应副产物、降解产物、试剂、溶剂和催化剂引入。与药品中其他杂质相比,基因毒性杂质会造成人体DNA结构发生功能性改变,从而导致人类遗传突变、染色体断裂,染色体重排和致癌。因此,近年来,各国监管机构特别关注基因毒性杂质,如欧洲药物委员会,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2013年11月,ICH发布了评估和控制药物中的DNA活性(致突变)杂质以限制潜在的致癌风险M7(R1),在缺乏支持基因毒性阀值存在的有力证据下,提出采用“毒理学关注阈值”(threshold of toxicological concern,TTC)作为基因毒性杂质的可接受限度。其含义为在人的一生(70岁)中,每天摄入1.5μg的基因毒性杂质,其致癌的风险是可接受的(1/10万)。TTC概念用于界定所有未经研究,但具有致癌风险或其他毒性效果的化学品的可接受摄入量。
药物中基因毒性杂质的残留问题,已成为制药行业所面临的重大挑战,自2008年罗氏生产的抗艾滋病药物甲磺酸奈非那韦因被检测出甲磺酸乙酯严重超标而从市场召回,2018年6月华海药业缬沙坦中N-亚硝基二甲胺基因毒性杂质超标,导致相关制剂也从欧洲、美国和中国市场上被召回,2018年9月Torrent制药公司三批次缬沙坦药品中查出基因毒性杂质超标而从市场被召回。这三起事件给国内各大药品生产企业敲响警钟,随着中国正式加入ICH,国内药物研发相关法规政策也逐渐向ICH靠拢。近期国家药典委员会官网发布了“关于《中国药典》2020年版四部通则增修订内容(第四批)的公示”,其中就包括了“遗传毒性杂质控制指导原则审核稿”。综上所述,基因毒性杂质的研究变得尤其重要。
甲磺酸酯类物质目前已被确认为基因毒性杂质,1999年,甲磺酸甲酯被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列入二类致癌物清单中,属2A类致癌物(对人很可能致癌,此类致癌物对人致癌性证据有限,对实验动物致癌性证据充分),甲磺酸乙酯于1987年列为2B类致癌物(对人可能致癌,此类致癌物对人致癌性证据有限,对实验动物致癌性证据并不充分;或对人类致癌性证据不足,对实验动物致癌性证据充分)。有研究表明,甲磺酸酯类物质可作用于DNA分子的嘌呤基团,生成烷基化嘌呤,破坏DNA双链的空间构象和稳定,诱发机体基因突变和癌症。根据欧洲药物委员会发行的关于GTI控制的指导原则,以及ICH发行的关于基因杂质(ICH M7)的指导原则的相关要求,甲磺酸酯类以药物每日最大摄入量(MDD)为基础,毒理性方面的阈值为1.5μg/day。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西省药品检验检测研究院,未经江西省药品检验检测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56886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