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楼宇对讲系统及其门禁控制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0556345.0 | 申请日: | 2020-06-17 |
公开(公告)号: | CN111784899A | 公开(公告)日: | 2020-10-16 |
发明(设计)人: | 陈贤敏;陈鑫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南亿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7C9/38 | 分类号: | G07C9/38;G07C9/37;G07C9/00;G10L15/18;G10L15/22;G10L15/30;G10L15/34;G10L17/00;G10L17/24 |
代理公司: | 北京维正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508 | 代理人: | 诸炳彬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楼宇 对讲 系统 及其 门禁 控制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楼宇安保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楼宇对讲系统及其门禁控制方法,访客输入的地址信息能够发送至室内机,并且室内机能够响应呼叫并且能够选择发送通行指令的类型至云服务器,从而控制电控门锁是否执行开锁动作;若通行指令为允许通行,则云服务器控制室外机生成临时语义句并且控制室外机播报,室外机获取访客声音,若访客声音与临时语义句的语义一致,则云服务器控制通过室外机控制电控门锁执行开锁动作。本发明具有访客能够通过减少与门口机的接触来减少细菌的残留,从而实现较为卫生的对讲呼叫方式。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楼宇安保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楼宇对讲系统及其门禁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快速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处于安防和智能化管理的需要,楼宇对讲产品在中国也快速发展。楼宇对讲系统中,楼门平时总处于闭锁状态,能够避免非本楼人员在未经允许的情况下进入楼内,本楼内的住户可以用钥匙自由的出入大楼。当有客人来访时,客人需在楼门外的对讲主机键盘上按出欲访住户的房间号,呼叫欲访住户的对讲分机。被访住户的主人通过对讲设备与来访者进行双向通话或可视通话,通过来访者的声音或图像确认来访者的身份。确认可以允许来访者进入后,住户的主人利用对讲分机上的开锁按键,控制大楼入口门上的电控门锁打开,来访客人访客进入楼内。来访客人进入楼后,楼门自动闭锁。
现有公开号为CN202406216U的专利文献公开了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楼宇对讲系统,包括:门口机、以太网、远端存储器以及中控端,其中门口机分别连接有多个室内机。门口机包括连接到控制器的键盘以及拾音器,拾音器对单元楼外的声音进行采集。呼叫键盘连接到所述控制器;如果该拾音器检测出预定分贝阈值以上的声音持续预定时间(例如,10秒),则拾音器向所述控制器发出音频警报触发信号,室内机通信接口与所述各室内机通信连接,并通过所述以太网接口连接到以太网,从而与中控端和远端存储器通信;当键盘呼入相应的地址信息后,地址信息也能传递至室内机实现相应房间号的呼叫。
上述中的现有技术方案存在以下缺陷:相关技术中,虽然室外机能够通过键盘向室内机呼叫,住户虽然能够通过室内机的报警、呼叫对室外机的访客进行反应,例如听到报警或呼叫后控制楼门开启;但是由于人手上携带有大量的细菌,细菌会残留在室外机表面,这样的呼叫方式不够卫生,有传播疾病的风险。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楼宇对讲系统及其门禁控制方法。
发明目的一是:提供一种楼宇对讲系统,访客能够通过减少与门口机的接触来减少细菌的残留,从而实现较为卫生的对讲呼叫方式。
发明目的二是:提供一种楼宇对讲系统的门禁控制方法,访客能够通过减少与门口机的接触来减少细菌的传播,因此能够保持公共卫生。
本发明的上述发明目的一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楼宇对讲系统,包括室内机、室外机、云服务器和电控门锁,所述室外机通过云服务器与室内机通信,所述室外机与电控门锁连接;
所述室外机包括:
连接模块,其基于获取的地址信息,建立对应地址信息的室内机的连接;以及;
声纹识别模块,其获取临时语义句以及录入访客声音,并且在录入的访客声音与临时语义句语义一致时,声纹识别模块将录入的访客声音判断为声音指纹,并且声纹识别模块将声音指纹上传至云服务器;
所述室内机包括:
指令生成模块,其用于向云服务器发送通行指令,所述通行指令包括允许指令;
所述云服务器包括:
验证生成模块,其接受允许指令并使声纹识别模块生成临时语义句;以及;
权限匹配模块,其基于指令生成模块的通行指令而分配用于开启电控门锁的权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南亿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深圳南亿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055634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